《蓝调天后》:主题大于内容,情绪高过质感

对《蓝调天后》的观感,是主题大于内容、情绪高过质感。

一,傲慢表象和不平的整体语境。

电影中大名鼎鼎的女主角、蓝调天后Ma(维奥拉·戴维斯饰),个性非常易燃易爆炸。

当然她不是如今意义上的耍大牌,而是特殊语境下的更接近“用带刺的行为来保护自己”模式。

录制歌曲的开局介绍,她坚持要用自己的外甥,哪怕这个外甥结巴。

非常简单的几句内容、外甥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遍。

耽误整个乐队所有人的时间,浪费录音室的银子。

因为答应了姐姐会好好照顾孩子,所以她将外甥带在身边,当自己的司机、为他强行要来录音中的工作机会。

至于这份护犊子的温暖,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麻烦和损失,在她看来都天经地义;

因为她特别红、特别能挣钱,想出她的唱片、就得伺候好她、满足好她的所有需求。

外表嚣张不可一世,内心未必没有过度防卫的苍凉和无奈。

她也曾对着乐队里唯一能好好和自己寻常聊天的人低声倾诉:他们没人在乎我,他们只是在乎我的声音。

在这样的认知之下,她会变本加厉让自己变得难讨好。

忘了给她买可乐,会被上纲上线:我为你们赚这么多钱,你们连五美分的可爱都不肯给我买;

线路出现问题,要重新录制,她甩脸色当即掉头走人。

对方可怜兮兮巴结着请求签合同,她自始至终态度傲慢嚣张。

这种傲慢,是被轻视过的群体、正在被轻视的群体,站在聚光灯中心之后用以对抗偏见的一种方式。

但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也仅限于此,看完让人觉得“就这样?就没有了吗?”

影片本身的表达力度、质感水准是一方面,更多聚焦群像、戏份不够多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当然影片中值得注意的细节很多,开篇黑夜丛林中跑着去听歌的狂欢人群,一下子就将音乐的欢快、价值意义,表达得非常不功利不世俗,很美好。

对于芝加哥种种打工人面貌的呈现,也有油画般的凝重感,自带穿透历史烟尘的悲悯和关怀。

但影片中主体故事上的弊端依旧非常明显。

二,群体性的恶和个人之恶的复杂互渗。

影片中和女主角对位形成镜像的角色,是自认有才华但始终不如意的男主(查德维克·博斯饰)。

二人一个炙手可热,一个寂寂无名。

一个因为被剥夺价值、被视作赚钱机器而格外难相处;

一个因为自命不凡、没有被看见价值而充满汹涌的不安。

二人之间相同的部分,是都有大把惨痛往事、都隶属于同样的被歧视被伤害的群体。

都把“难相处”、把挑衅,当成保护自己的常规模式。

和通常电影里男女主有感情线的模式不同,《蓝调天后》其实更接近群像模式,男女主顶多可以称为同事、情敌,二人之间没有更有密度的交集(开除戏份后面说)。

男主Levee一心期盼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华,成立乐队、名扬四海。

一半因为音乐理念不同,一半因为个性原因,他和乐队里的其他老伙计很难相处。

长期刺儿头、终于被Ma当众开除之后,他依旧不屑一顾,反而更加嘴硬“金主爸爸们马上就要发我的歌了”!

但最后他发现所谓承诺不过是一场空,对方只愿意花五块钱一首的价钱买下他的歌,不再愿意以“让他和他组建的乐队录制”的模式来推进他的音乐梦想。

所以他情绪崩溃。

电影最重要的戏剧高潮也就在于此,心态崩溃之后的Levee,因为鞋子被踩了这样一件小事发疯,杀死了踩到他鞋子的黑人伙伴。

鞋子这个意象在影片开局阶段就已经浓墨重彩出现,是他的美好愿景、也是他的野心、更是他复仇的重要道具。

希望凭借音乐过上体面生活,所以花了大半薪水买了一双极其昂贵的鞋子。

一来就对乐队小伙伴们开心炫耀这双鞋。

8岁时曾亲眼看见黑人母亲被白人迫害的人间惨剧,也目睹了父亲笑着和白人做买卖、转而复仇惨死的凄惨故事;

他学会了通过巴结白人来找寻上升路径、并试图最终由此“把他们白人踩在脚下”。

不论是Ma还是Levee,个性都很偏执、缺点明显,但共性又是时局和群体所造就的“恶”的传染性。

尤其是男主Vevee,是一个典型的被迫害、被侮辱的角色。

最让人唏嘘的是,录音室老板辜负他,他拿着刀发泄愤怒的对象不是这位改主意的白人商务伙伴,而是踩了他鞋子一脚的无辜黑人。

一个从头到尾都很无辜的人,如果硬要说有过错、最大的过错不过是说了几句风凉话。

倘若Levee对伤害自己母亲或抛弃自己音乐梦想的人复仇,那这是一个江湖范儿、绿林气息的故事,不平则鸣、以身寻仇。

但Levee将怒气无差别抛向所有无辜之人,甚至杀死自己的黑人同胞;这就成了一个从受害者变成刽子手的过程。

悲剧最可怕的部分,未必是创伤后遗症,而是种种不平处境、仇恨情绪将人异化,将走投无路的受害者变成新的刽子手。

鲜血浸透灵魂,悲剧复刻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说,《蓝调天后》完成了核心故事的反思性、反讽感传达,但影片呈现的方式很不均衡。

三,理念大于内容。

电影《蓝调天后》改编属性明显,从头至尾只有几个简单的室内场景,大段大段台词甚至是独白。

影片中诸多内容呈现在舞台上或许是合适的,但出现在影片中则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载体违和感,诸多痕迹都很生硬。

男女主两位角色,让人觉得像是“理念先行”式的人物塑造。

从“要承载什么样的冲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的创作者需求端出发,而不是写出自然的有机的饱满角色,呈现肌理很割裂。

男主明明也回忆了非常悲剧的内容,但却很难让人共情。

当然,种种长独白模式、剖白台词,也给了演员展现演技的空间。

对于演技着急的流量来说,这类场景就是公开处刑现场;他们需要镜头调度、画面、音乐等多方面辅助来遮掩短板,强化情绪。

但对于真正的实力派演员来说,这类走心的长独白显然是展现表演能力的机会。

如果说这两位的角色写得“理念感”过于明显(不是演员表演端的问题,是幕后创作端的短板),那么群像中的其他角色则又过于套路化。

泯然于众,没有存在感。

比如游离在男女主之间的女孩,她从Ma身边转向男主身边的内心戏,有非常大的呈现空间。

但电影里她就是个平平无奇的花瓶,一个被凶了几句之后换人找乐子的纸片人。

乐队里除却男主之外的几位都很套路化,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也没有鲜明的记忆点。

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爷爷激动跑出来演讲:我们所有黑人要如何如何。

这不像电影台词,而更像辩论。

如果是在戏剧舞台上,这样直白宣讲理念或许问题不大;但移植到电影中以后依旧是这样的表达模式,容易显得生硬又单薄。

让人有些遗憾:这样的阵容,这样的主题,呈现模式却有些跟不上表达诉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蓝调天后》:主题大于内容,情绪高过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