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能产生的作用却是永无止境的。它如深渊一样,像是世间万物的宗主。它不显露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乱,收敛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尘世。它看起来幽隐虚无却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好像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


       

        “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路西法殿下文中如是说。的确,正因为道为不知,用任何文字来表达都显空洞,故有“不言之教”,知行合不合一就看知行中间隔着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是指道是虚空的,不是实物,我们无法目睹。也许就是“道冲”让我们醒悟:我们的思维是在有形之实物而从没审视过无形之虚空。我们如果发现虚空的存在,并且懂得虚空远远高于有形之物,明白天地万物没有超过虚空的,领悟有形之物与虚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就能在心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道如虚空,而道之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都知道把水倒入缸,很快就会满溢,而水入海却不见满溢,所以我们都有见海感叹的情绪。但是道之大用超过了海,这样我们就更有体会了。

        渊是极深之意,深渊能令人生畏又含藏未知世界。大海就是深渊,对于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这也是道给我们的感觉和认知,神秘世界就是道的世界。虚空就如深渊能衍生天地万物。

        认识有形的物体很简单,当然也不会有深刻的思想,而认识无形的虚空需要深思维,必然带来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仰望星空,星星突现了虚空的广大无边,也会让我们的心跟着静空。

        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内在意念的修炼。先调服锐利的意念,再消除细微的意念。锐利意念是有为冲动,容易伤人伤己。锐利意念调服以后,有为的伤人心虽然没有了,而细微的意念还会不停纷飞,只有达到无念无心才能打开众妙之门。

        “和其光,同其尘”中的光和尘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老子用光和尘来比喻,是因为光和尘有一个重要特性:没有质碍。物质与虚空的最大区别就是质碍,物质有质碍,虚空无质碍。

        人与人总会有争斗,是原因你与我有质碍。就像你与我就是萝卜,都在争夺名利这个坑(只有一个)。不管什么样的光和尘埃都能在虚空中和谐相处,绝对不会为了争夺“坑”而相互敌对排斥。

        老子说“同其尘”,并不是对尘埃有任何不敬,而是感叹世人如果能够像尘埃一样在虚空中和谐相处那就好了。水有守柔和善利万物的品格,尘埃有和谐相处的品格,这就是老子当时的发现,并用它们来喻道。

        尘埃是微小的存在物,接近于没有,而光比尘埃更加微细,光更接近于无。光靠亮度和色彩让人感觉它的存在,没有人能抓得住光和留得住光,但光更没有争斗,更能够和谐相处的。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颜色的灯光,同时点亮它们不会互相排斥,还能产生更美的效果,这就是和的力量。尘埃会停留,但光不会停留,光的不停留也代表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我们凡夫俗子对时光有着过分的执着。

        三、湛兮,似或存。

        湛是水清澈的样子。水清澈到一定程度能让人看不见,但水还是存在的。道也是这样的,我们看不见道并不表示道不存在。

        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身体能够感知的都是实体的东西。道是虚空,所以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道一点都不奇怪。

        曾经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有图有真相”,但事实证明不一定是真相。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所以,道,你能不能感知只有靠自己放空自己,使心静定方能领悟。

        四、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此句是说道不是子,道还在帝之前。老子修法:肉眼见万物(子),妙心见母。道是第一,而万物是子。

        老子用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观代替天地人三元宇宙观,确立了道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冲”是无边无际,“渊兮”是深不可测,“湛兮”是清净无染,而“道冲”和“渊兮”是建立在“湛兮”的基础上,这是关键。

        老子认为,道是抽象的,无形无象,道的存在超越感知器官,需要靠深思维才能认知,要靠清静的意识去感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