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暴露的社交潜规则,到底多残酷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逝。

  文工团那一代人的青春,在《芳华》里揭开、落幕。开始有多美好,后面就有多残酷。

  萧穗子孩子的婚礼上,战友重见,说说笑笑,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记忆兀自挑选之后,留下的都是情深似海。

  青春很美,但过去真的没有一丝龃龉?要我说,那时展露的人性百态比之现在一点不少。

  《芳华》里的这些社交潜规则,你真的看懂了吗?

  付出型人格带不来尊重

  这世界不缺善良,缺的是加了理智的善良。

  刘峰是个自带崇高属性的人。表面上看,在文工团他不可或缺,连炊事班的猪丢了,也来找他帮忙。 谁也没有设想过,我们这支队伍里没有了刘峰,会是怎样。

  但他无底线的付出,结果却是被践踏,这是为什么?

  他做的那些事,给别人修表、做沙发、从北京捎东西、抓猪,是可替代性最强的。过度消耗自己去做这些琐碎小事,让人忽略了他的价值。

  刘峰离开三天,就没人再说起他了。太过轻易得到的东西,最初让人欣喜,然后他们就会将你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这就是人的劣根性。

  多年以后,郝淑雯在街头碰上了被执法人员讹上的刘峰,仗义执言,罚金也代付得爽快。下一个场景,却是和萧穗子一起调侃刘峰曾经 猥亵 林丁丁。

  她们趁着刘峰去写借条,手里拿着他的假肢和林丁丁在国外发福的照片,嬉笑着, 换现在还摸吗?怕是假手都不摸了吧!

  打心眼儿里,她们从没相信过刘峰。

  三毛在《西风不识相》中写,自己年少出国留学,家长教导自己:在外待人处事,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忍让,吃亏就是便宜。

  自己分到一间四人宿舍,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她一直谨记父母的教诲,扫地、换水、擦桌都抢着干。

  最初一个月,大家总抢着做事。但三个月后,她开始铺两个人的床,接着三个人,然后四个人。半年下来,她成了宿舍最受欢迎的人:清理衣物、打扫卫生……

  她的付出,让室友们得寸进尺。

  有天晚上,宿舍的女孩子偷偷喝了酒,横七竖八挤到三毛床上坐着、躺着,一个个像疯子一样,全然忘了她说过四次,不喜欢别人在她床上躺。

  再加上院长之前把室友卖避孕药的事冤枉到自己头上,她多日的委屈一下爆发,拿起扫把就一通乱打。

  没想到那次之后,大家对她反而客气了。

  《派遣员的品格》里,新进员工森美雪误以为自己弄坏了咖啡机,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也为了塑造自己可信赖的形象。她开始帮忙买咖啡,也帮忙带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前辈同事们开始使唤她做这做那,她成了一个跑腿的派遣员。

  即便她也不想做这些事,却难以开口拒绝。

  然而费力也未必讨好,她被其他的新员工吐槽没有自尊,勾引领导,深受排挤。

  她试图拒绝,也遭来一片嘘声。

  她总是顾及别人,可别人有那么多,永远无法面面俱到。

  生活中这样的人非常多,尤其是职场新人。

  因为初来乍到便小心翼翼,畏畏缩缩。

  明明自己很忙,也不好意思拒绝。

  明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不敢吭声。

  就像便利贴一样,用过之后就可以被随便抛弃。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是坏事,但不能让别人对你无所顾忌。

  学会拒绝别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赢得尊重。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顾及他人,同时让人感激。

  自身价值决定你的社交价值

  何小萍改了姓,为了躲过批判,顺利入伍。

  她天真地以为,穿上军装,就不会有人再欺负她,她以为文工团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但命运早已暗中排好了规则,这个集体给不了她温暖。

  在背景方面,亲生父亲未平反就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嫌弃,弟弟妹妹欺负她。她身上没有别人想要巴结的东西。

  在能力方面,她跳舞很好,甚至能上A角,但这种能力在文工团不稀缺,甚至会挤走另外人的位置。

  文工团没有何小萍的朋友,她不在价值交换链条中,被没教养的人欺辱。

  何小萍认清了文工团那帮人的残酷之处,她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与之为伍。所以后来即使有机会跳A角,她也第一时间选择了逃离。

   我们像隔着一座山,无论如何,注定终生无法相遇。

  前高盛投行朱英楠在TED演讲《如何更好地社交》中讲到,大学时,自己也认为人脉很重要,甚至为此回北京,结交不同的大佬。他展示了一张图片,是他那一年收到的名片:

  左边是没有整理过的,右边是整理过的,马云、李开复、冯仑……

  那这些人是否给了他帮助?五年之后回头望,他发现,这些名片在他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就三个字:然并卵。

  他逐渐意识到:在人身上,我的能力是我的核心。稀缺度则是人脉的一大影响因素。所以关键是寻找自己稀缺度高的市场,而不是忙着收集牛人的名片。

  《六度人脉》里说,社交的关键点一是方向,二是传递。方向是你应该认识什么样的人,传递则是指你应该展示和发送的信息。

  所谓社交关系,绝不是你认识他、他也认识你就可以了,而是合作与同行的人脉。

  真正的朋友只和感情有关,社交却往往是一种价值交换,真实又残酷。

  中立有时也是一种恶

  比起刘峰、何小萍的主角光环,作为叙述者,萧穗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就显得平淡许多。但她又和观众距离最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穗子一样的旁观者。

  郝淑雯有在部队高层的父亲,林丁丁姿色出挑,穗子显得很平凡。她能做的,就是融入文工团的核心群体,才能让自己没那么逊色。

  在何小萍被质问是不是偷了军装时,她在门口看着。

  小芭蕾去撕扯何小萍的内衣,她也只是做了 事后诸葛亮 ——在女指导喝止之后,才弱弱说了句 你这样有点过分了 。

  她和谁都能聊上一两句,却也都不深不浅。从不参与斗争,在散伙宴上面哭得最惨。

  唯独一次失态,就是 海绵事件 ,为了附和女生们的群嘲,她笑得最厉害,说, 搓澡的海绵垫胸,那上面可能还有老泥儿呢!

  向来不温不火的人, 面面俱到 一旦用力过猛,讨好群体的面目就被显露。

  中立的态度,本身就是在纵容作恶。

  《芳华》的作者严歌苓也说, 我有自己的一份忏悔,因为当年欺负战友的经历,也有我的一份罪恶。 写这个故事也在幻想我当年的角色,给出一份忏悔,给出一份批判。

  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概率论》中提出过 中立原理 ,也叫 理由不充足原理 :如果我们没有充足理由说明某事的真伪,我们就选对等的概率,来定每一事物的真实值。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说话、办事从不跨出安全区,保护自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附和他人,显得自己合群。

  《中立病》一文中有个故事:

   完美女生 阿音漂亮大方、待人亲切,特别能照顾别人的感受。一次同学想选课,拿不准主意,问阿音,她回答说: 营销对以后工作有好处,艺术能陶冶情操……

  话音未落,就惹恼了提问的人:阿音过于理智,把自己藏得很深。

  遇事始终中立的人,一方面不想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在保护自己。人际交往中,这样的方式虽能保人不受伤害,但也难以让人接受。

  正如但丁在《神曲》中说的:地狱中最黑暗之地,乃为那些在道德危机之时、保持中立之人而留。

  远离那些两面三刀的人

  影片中的政委,拿各种糖衣炮弹给予手下们 无限关爱 ——觉得你好,就送你去前线。

  刘峰在被冤枉得最惨时,没有得到政委支持,被送去前线做伐木工;

  何小萍因为刘峰的离开对团队心灰意冷,却被政委架上舞台情感绑架,结束后被送到前线做护士;

  说穗子有文字功底,就派她去前线做记者,而现实原因似乎是,她的家庭背景,在剩下的一群人中,是最弱的一个……

  这样的政委,和《搜索》中的沈流舒十分相像:

  为了拿下订单,强行带着妻子秀恩爱,回了家便继续冷暴力;

  叶蓝秋死后,第一时间在镜头前面痛哭流涕,给公司和自己树立形象,还急着背后捅刀,让报道叶蓝秋事件的记者陈若兮丢了工作,完全看不出为发生悲剧的女下属惋惜的真诚……

王学圻扮演的沈流舒,安慰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 / 视觉中国

  面对这样的人,徐静蕾在《梦想照进现实》中的一句台词给出了解决办法:

   适当远离损人利己、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出尔反尔之阴险小人,对待此种人能一刀毙命就一刀毙命,要不然就尔虞我诈应付了事。?

  尽量接近一些雪中送炭、以诚待人、表里如一、说一不二之仁惠君子,这样你不知不觉中也会受他们所影响感染,变得积极上进,成为谦谦君子。

  严歌苓说,这部芳华是冯小刚的命题作文,但她自己也没完全按照要求写。激情、美好的青春记忆之外,人性,带来了更深刻的冲突点。

  美好的确绚烂,但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更让人深省的,是那些穿越时代依旧奏效的社交规则。

一个人难成大事的五个表现,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华》暴露的社交潜规则,到底多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