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想着人民 人民想你
李虹颐跟着李亚轩来到青峰山,远远望去山上既有大片的桔园,也有散在各处的小桔园,甚至是散种的桔树。山风吹来桔园恰似翠湖微波荡漾。树上星星点点的桔黄似乎使这翠绿的湖有了灵性。青峰村就镶嵌在这绿色的湖里,世外桃源似的飘渺在山中。
“这里桔园景色太美了,没想到这山中还有如此美妙地方。”李虹颐由衷赞道。
李虹颐那里知道,青峰山有如今的面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青峰山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蚂蚁搬家似的削高填低治理这山坡,长年累月的使这里发生了变化。也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村出去打工的年青人比较少。这个村也是最早脱贫的。李亚轩也从青峰村受到很多启发。山区脱贫的根本是基础建设和集镇化。需要搞好道路,科技,产业,网络等基础建设。
“但这里交通闭塞,这桔子不好运出去吧。”李虹颐道。
“你真聪明,我为什么要下那么大力气在峡谷里路?那六公里山路我已经修了六年了,只要一通,这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人很快就会富裕起来,甚至超过楚江市。”
“你说的我信,这里直线距离,离楚江市并不远。路要通了,这里就是楚江市的后花园呀。”李虹颐道。
“走,咱们进村。”李虹颐随李亚轩来到青峰山腰,走进这村子。村里山石铺的路,山石墙基盖的房子,街道很整洁。墙上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大红字标语很是醒目。有几个小孩子在玩耍,有几位大爷在晒太阳,时而传来几声狗吠更衬村子的宁静。这静谧里似乎透满了一种幸福感,让李虹颐感到了一种远离都市的安逸。
李虹颐听到一位大爷远远地就喊道,“李主任来哈,我听村长说撒,你要来给大家开会哈。”
“是哈,是哈,村长在撒。”
“可能在猪场那哈,你去瞅瞅撒。”
“好哈,您老歇哈。我去撒。”李亚轩引着李虹颐向村养猪场走。
“行呀,李主任,方言说得不错。”李虹颐调侃道。
“哪里呀,入乡随俗嘛,有时跟老人也得说几句。”
“咱第一站为什么要到青峰村呢?”
“一是,我要参加下他们村的大会,他们村委会主任跟我约了很长时间了。二是,青峰山的对面就是白云山,清河就从两山间流过,白涧溪和清河交汇的地方,就是当初直升机接走你的地方,而清河边的两个小山包和水坝建好后形成的湖边就是未来白云镇所在地。咱们在青峰山顶可以很好看到白云镇建设全貌。所以青峰山顶是我向你汇报的最好地方。”李亚轩笑着一口气说完。
“我不得不表扬你,让你来干脱贫主任真是当地政府最佳选择,资金投给你不会错。”
“谢谢鼓励啦。”他们说着李虹颐发现村中央有一个古朴的亭子,山石基座木结构,便走了过去,发现亭子中央是一口井。便朝李亚轩道:“看来这村对这古井挺重视的。”
“这古井有故事,我军有‘古田会议’,这个村有‘古井会议’”李亚轩道。
李亚轩,李虹颐离养猪场还很远,就被刚走出养猪场赵子桐远远的看见了。他扬起手喊道:“李主任。”这时李亚轩也看见了他,俩人快步相向奔近。“呦,李主任够靓哈。”
“靚吗?还行吧。怎么?跟养猪场干上了。”李亚轩连答带问,
“现在猪八戒走鸿运,身价飚升,咱不得不照顾嘛?这位是?”
“是我的校友,来咱县考察。”李亚轩又朝李虹颐道“这位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子桐。”
“哦,欢迎,欢迎,望多给予指点,我现在是求贤若渴就喜欢听意见。”赵子桐笑着说。
“赵书记客气,我一进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村子里气氛祥合安逸,给人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李虹颐道。
“主要是赶上了好时代,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哇。”赵子桐又朝李亚轩道:“吃过午饭咱开会。”
“好的。”李亚轩、李虹颐随赵子桐来到他家,赵子桐亲自下厨炒了一个菜苔炒肉,一个豆腐白菜,焖了香喷喷的白米饭。饭菜端上桌李亚轩也不见赵子桐的媳妇回来,便问道:“弟妹呢?不回来吃午饭?”
“她中午不回来,最近她们又开发了新品种,‘山石盆景’。对这个产品开始我不认可,认为太重不方便运输。可她们不这样认为,说白云镇很快就要开镇了,交通问题有望解决。这个“山石”的成本太低了,而售价又按石论价贵得很。我们这里原料又取之不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商品。你们二位如何看。”赵子桐问。
“这个产品可以开发,需求量不小。现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单位和个人都有需要。关键是产品的品位。艺术感要强。”李虹颐道。
“您也认可,我的信心更强了。这个产品的最大优点就是成本底,利润高。关键是我们缺乏设计雕刻人才,看来还得招聘啊。”赵子桐道。
“你们村招聘的外来的打工人员有多少人了。”
“几个村办厂加上运输队一共得有三百多人了。”
“这么多人了。”
“我们这还是控制呢?白云山要建镇,山里人都在往这里涌。李主任,你放心吧。清河镇建镇前往山里去请人的事不会再发生了。”赵子桐道。
李亚轩听着赵子桐的言语,他自己心中有数,山里一些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如残疾的,患病的,孤寡老人等还是要想办法做工作。而且在扶贫工作中也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政策要适当的向两头倾斜,一是要照顾在扶贫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群众,一是要照顾有特殊困难的家庭。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持续发展。
“离开会还有点时间,吃完饭,我想到祠堂给老村长上根香,你要忙你就忙去,一会儿,会场见。”李亚轩道。
“没事,我陪你们去。”赵子桐取了一股香陪着李亚轩、李虹颐向后山走去。
在村后的山坡上有一个祠堂。这个祠堂背依青峰山面向清河,里面供奉这个村里逝去的亲人,其中也有老村长赵泽晨的灵位。
李亚轩进了祠堂见老村长灵位前香烟缭绕,他眼含泪花也上好了三柱香。三个人恭恭敬敬的鞠躬。
李虹颐朝李亚轩问道:“老村长是怎么牺牲的?”
李亚轩听见李虹颐问,默默的没有言语。白云山不在城市间的交通线上。就是一座山,路通了,就能造福这个乡。当老村长赵泽晨知道新任白云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亚轩要下决心开山修路时,赵泽晨燃起了希望,他坚定地支持李亚轩。他的腿在改造山上果园时摔折了,腿好了以后已经是一瘸一拐的了。他本可以在村里安享晚年了。但他主持改选了村党支部,推选赵子桐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他安排好了村里的事,就毅然带领村里的两名党员和十几名后生跟着李亚轩开进了白云山开山筑路工地。当时六十岁出头的他,肯定已想好就是把命丢在那里,也要把路修通。
他年纪大了腿脚又不方便,就负责做饭等后勤工作。他在山坡开荒种菜,下河里捉小鱼,想尽办法改进大家的伙食。谁不舒服他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调理。谁想不通了,他就循循善诱。他是长辈在关心着每一个孩子。一天收工了,大家发现灶火是凉的,也不见赵泽晨的人影。大家在他开的菜地里发现了他,这位老共产党员手里拔着菜就永远的睡着了。
李亚轩眼里擒着泪花,道:“他是为开山修路,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累死了,但他永远活在这山村人心中,他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
李亚轩默默地看着赵泽晨的牌位。李亚轩、赵子桐眼里都闪着泪花。李虹颐听着叙说,想起了一位伟人说的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跟本力量”(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六页)
李亚轩、李虹颐、赵子桐从祠堂里走出来,赵子桐指着静卧在祠堂边的一块大石道:“老村长就是被这块大石砸伤的。当时它从山上滚下来时,老村长一把将我推开了,他自己的腿被砸伤了。”
老村长转业回村后,本来可安享晚年的。可他看着村里贫穷的状况后偏要带领大家改变这贫穷的面貌。他开始上山开梯田时,村里没人看好他。他就带着老伴上山,不畏酷暑严寒开山修梯田。首先被感动的是村里的老人。老人们上山了,有些年青人因担心老人的安危也无奈地跟着上山了。一年又一年,山上桔园不断扩大。村里又先后办起了养猪场,百草园,编织厂,工艺品厂。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还吸引了外村人。村子富裕了,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少。
李虹颐从赵子桐的语音里,听得出他对老村长寄托了无限的感情。李虹颐知道这就是一个村的传承,这就是一个村的文化,它对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此时她对李亚轩,对山里人的执着脱贫有了全新的理解。
他们三人说着话,来到古井会场时,见人们带着形状各异的凳子、坐垫已聚集了不少人。李虹颐环顾见这里地处村中央,地势开阔,还真是一个开会的好地方。李虹颐突然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大娘一个趔趄就要摔倒。李虹颐跑上一步想把大娘扶住,可大娘一下子把李虹颐砸在了身下。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