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及其兵书
春秋末年,一位神秘的来客向吴王阖庐献上了《兵书十三篇》,这部兵书后来被称为《孙子兵法》,这个神秘来客就是孙武,跟先秦时期的许多名人一样,孙武的生卒年月不详,据推测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
孙武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太史公还记载:阖庐曾试探孙武,让他训练自己的后妃和宫女们。孙武再三强调了军法纪律,可是两名后妃仍以为是游戏,孙武便下令将两名妃子斩首。吴王阖庐连忙制止,孙武便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将二人斩首。
这个故事体现了孙武的治军严格。不幸的是,这个带有杜撰意味的故事就是历史上关于孙武的全部记载。在献上兵书与训练宫女事件之后,孙武竟神奇的消失了。据传孙武还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并大获全胜,然而当时的史书《左传》虽记载了阖闾攻郢都之战,却只提到吴国大将伍子胥,并没有提到孙武,因此也有人说孙武不过是伍子胥的一个化身罢了。
历史上真正的孙武是何许人估计永远也无定论,但孙武的绝世之作《孙子兵法》终归是流传下来了。作为2500多年前的著作,里面没有丝毫的关于天命鬼神或者神秘主义的思想,连那种牵强附会事物变化的思想都没有(《易经》都被打脸了)。与多数人的直观认识相反,孙子兵法并不是各种假大空的计谋或战术,而是从战略,战术以及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共分为十三篇,全是干货,冷静地讲述了如何了解敌方情况,比较敌我条件和环境,如何积极创造有利于我方的条件,如何使我方的资源条件发挥到最大作用,如何用最低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
其中,《始计》《谋攻》《用间》突出强调了战争的特点与情报获取的重要性,这与我们的主题-密写,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几篇的内容,探讨一下《孙子兵法》对密写的启示。
《始计》
《始计》开篇就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作为生存的最后手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认真的观察,分析研究。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以最低的代价获胜。需要强调的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绝不是我们很多人以为的“以少胜多”,实际上,孙武非常反对这种所谓“以少胜多”,可是那些脑残抗日剧不断的给我们灌输这种印象。
孙武推崇的是根据已有条件,首先制定能获得胜利的方法、步骤、计划等等,然后执行,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军形篇)”,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了解自己是否能够“先胜”。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与之高度一致的。
先胜需要了解和获取的情报很多,“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报的考察分析,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同时孙武还阐述了用兵的基本策略,“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意思就是: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即使有能力也需要装作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要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实际上,密写本身就是一种“诡道”,它将需要传递的秘密消息装作普通消息,也可以看作是用“兵”的一种方式,它完美匹配了“用而示之不用”的原则,这里的“用”是“使用”的意思,那些隐形墨水,微缩照片,图像隐写术都是这个“诡道”的具体实现。
《谋攻》
《谋攻》篇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论断,孙武又一次强调了战争中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在现实的战斗中,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一般都会举行训练或演习等以深刻理解下属将领和各部队的优劣短长,不幸的是总有一些人不做调查研究,就认为能够了解自己的下属和部队的特点。要想了解敌方的情况则更加困难,本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获取敌方情况,关于这一点,孙武将他的看法全部写入了兵法的最后一篇《用间》。
在《谋攻》中,孙武还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中的“谋”是指谋略,或战略,孙武认为最高的战争形式就是不用自己出兵发动战争,是等待形势自然发生,从而对敌方产生巨大伤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苏冷战。在战略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取得了“伐谋”的胜利。
其次伐交,指的就是外交方面的对抗,同样是不通过武力就能让别的国家乖乖地在某方面做出退让。这是孙武以最小代价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的体现。无论”伐谋”还是”伐交”,情报和策略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获取情报呢?这一切都将由《用间篇》告诉我们答案。
《用间》
孙武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获取敌方情报非常关键,“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他首先强调要达到“先知”的目的,必须求助于那些了解敌情的人,而不能求助于鬼神,占卜术,甚至以前的经验,即“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武将这些“先知者”称为“间(jiàn)”,即间谍。用间的出发点还是以更低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因为与战争的巨大开销相比,间谍的费用开支要小的多。
孙武定义了间谍的种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以及生间。
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中的普通人做间谍,获取情报。因间一般用于打听小道消息,获取舆论情报等。因间人数众多,很多普通群众在无意识之中,就充当了敌方的因间。因此,提高全民的整体安全意识,将会极大的减少因间的人数。需要告知大家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明确规定:“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所谓内间,指通过重金收买或设置陷阱威逼敌国的官吏做间谍。著名的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KGB),最擅长此类操作。内间通常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中国,最著名的内奸则是秦桧。
所谓反间,是指招募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这种人通常也被称为双面间谍,甚至三面间谍, 历史上最著名的双面间谍是以英国人金.菲尔比(Kim Philby)为首的「剑桥五杰」(The Cambridge Five),他们在大学时期就被苏联方面发展,并加入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在他后来逃到苏联后,SIS军情六处依然坚信他是无辜的,这可能是双面间谍的最高境界了。
所谓死间,是指让间谍故意散布虚假情况,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很多情况下,死间也是反间,即利用敌方的间谍散布虚假情况,并让敌人将间谍杀死。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当然,最值得敬佩的就是我方派出的死间,更多的情况下这类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与结局,却抱着一死的决心深入虎穴。尽管死间的代价很高,在人类战争史上,这类人并不在少数。这种案例在影视作品中更加常见,例如《伪装者》中的死间计划。
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这些能活着传回敌情的间谍通常称为传奇。大多数情况下,生间是间谍的最高成就。然而,就算在战争胜利后,很多生间也会隐形埋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孙武还指出了用间的基本原则,“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即“上智为间成大功”,在很多谍战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神奇的特工总是足智多谋,临危不惧,风度翩翩,比如《007》中的邦德或者《风筝》中的六哥。真实的著名间谍包括KGB的佐尔格以及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传奇人物科恩,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间谍无一不是极具智慧,魅力和胆略。
间谍的任务就是及时将获取的情报传递给我方。对他们来说,获取情报与传递情报同样重要。沟通是所有间谍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不幸的是也是最脆弱的部分。间谍的沟通包括发送命令,情报回传等。然而信息的不当传递会导致严重后果。首先,信息可能被截获或不能及时传达给我方,更关键的是不当的信息传递会暴漏间谍的身份,这通常是危险的,这种暴漏会把生间变成敌方的死间或反间。因此,安全的通信或沟通需要贯穿整个间谍活动,它是活动最先也是最后的阶段。历史证明,密写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安全沟通的方法,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战争双方的重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作为一本讨论战争基本原则的理论著作,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或间谍活动的描述。在这部书中,你也找不到任何具体的密写技术或方法,但是这些关于情报价值的冷静分析和深入讨论足够让你联想到密写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
《孙子兵法》的价值在于将指导人们,战争中的情报传递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出发点。任何一个使用或设计密写方法的间谍或者技术工作者,必须有孙武一样的觉悟,才能正确使用或设计一个安全有效的密写方法。你必须将情报传递看作是一个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你必须坚信利用密写传递的情报能够让我方以更低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你必须仔细研究传递方式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好间谍的作用,源源不断的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在接下来的系列故事中,我将会看到技术工作者和间谍是如何践行《孙子兵法》中“情报为王”的基本思想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当你把自己所从事的任何工作和任务都当作一场战争来看时,《孙子兵法》的意义也会凸显出来。
最后,推荐一部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谍战剧《冷战疑云 The Company》,这部2007年拍摄的3集迷你剧,讲述了冷战时期的间谍故事,在这部剧集中,你将会看到《始计》《谋攻》和《用间》的充分展现。当然,你也会看到我们的老朋友-密写术,因为这可能是间谍手中唯一可用的工具了。
图片转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公众号:心记录 阅读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