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然高得不知到哪里去了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为《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自己在历史研究方面投入的多是兴趣而非精力。研读一番,还是发现这一句话叫人玩味。

        “不论是对票拟意见中小到日期时间,还是大到官员定罪、新政策推行与否的更改,崇祯帝都试图表明其在个人智慧、政治洞察力、判断力上对内阁这一文官辅政群体的全面超越。”

        就我浅薄的理解,票拟是大臣们的办文意见,批红则是帝王之意。两者出现差异在所难免,“改票”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明朝的皇帝出了名的不爱朝政,大学士们出了名的嘴硬头硬屁股硬,所以崇祯帝的“改票”竟成为异常,成为勤政的一个注脚。我才疏学浅,到现在也没看透皇帝勤政怠政与国运兴衰的关系,关注点也不在此,而是对作者的揣测颇觉有趣。

       前段时间,国社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文章得到批示,又时逢年终岁尾,一时间各路人马对“推稿子”“稿来稿去”等现象大批痛批一番,批到有点不几经修改,自己的批判文章都拿不出手来,生怕给人看成洗稿子的。

        本人目前也在机关内吃文字饭,可惜巅峰时刻就是小学时候刚刚学会组织语言的时候,那是尚有天马行空之想象,不蔓不枝之习惯,浅显直白之用语,其实就是还会说人话。经过多年作文捶打、申论烹制以及工作锻炼,现在只剩下满肚子意义、载体、宣传、责任、落实的排列组合,有点把自己很喜欢的连连看玩到了工作之中的样子。

        往自己脸上贴一贴金,无非是想说自己对这些“稿来稿去”也是感受颇深,也想借历史研究者的话来吐槽一下智识高出我等一大截的领导们,不过无怪于个人,而是觉得有些可笑,笑到最后又觉得心寒可怕。

         春节假后,地方第一人把讲话贴到了网上,罗列了一些数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么,本来就是一项专项任务部署会,讲明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是惯有套路。不可否认,这次的必要性讲得深刻一些,但是不过是扣除了几个形容词而已,与其说是理念的转变,不如说是党务公开条例的实践案例。

         某公来到本地工作,目前看来无过是文山会海反对文山会海,表率做得足,口号喊得响,思路提得多,切口抓得准,然后呢,没有什么然后,除了党的建设高高举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措施,有含金量的政策并没有落地,何谈开花结果。还是有落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窠臼的嫌疑。还是缺乏实实在在的举措,某公还是煞有其事的学习当今,托名开一个专栏,用刚去了裹脚布的文字追求田间炕头风格,初衷也许是好的吧。

         对于很多人来说,情怀平天下、壮志济苍生或许很多,没有绝对利益的驱动,但也就是想想,像本地出身的某高级干部,睡前想想功成名就,足以安眠就好了,真正生活中瓢饮弱水很好了。若无重赏其实就是重罚,作为追求生命存续的人,有了眼前的苟且,才有资格枉谈诗与远方。要促使二胎生育率提高,手中全是寡妇牌,还玩着贞节牌坊的套路,这难免就要出现交易、扒灰那类难堪了。这样一来,工作自然是要靠拍胸脯、喊口号,就工作言工作,杀身成仁为莽夫,明哲保身为王道。

         所以么,对于领导表现“在个人智慧、政治洞察力、判断力上”“全面超越”的方式,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纵事业未竟,多是“诸臣误朕”,若能保全社稷,开疆裂土,自然是“忧劝惕励,殚心治理”的结果了。

        所以啊,崇祯帝比起我等这些渣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崇祯帝自然高得不知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