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同学
01
很早之前就买了《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当时没买范文澜的本子,个人积淀还不够,读起来有些费力。
一直没怎么读,刚好今年导师带着做古典美学,给我安排了一个科目,闲暇时,我又拿起,断断续续,读了几遍。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理论著作,之所以写这本书,刘勰认为前代人的文论,都不够周全,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当然,这是一种豪气,有些舍我其谁的感觉。
用现在的话来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02
今天我不聊“文之枢纽”,不谈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我想简单说一下《文心雕龙》中谈创作的第一篇《神思》。
这篇是刘勰论文学创作各篇中的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其关于文学创作论的总纲。在《神思》中,刘勰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问题,而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的创作思维观。
开篇“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其意思是身在民间,心在朝廷,说明“神思”,即心在此而身在彼,不愿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关于“神思”的定义,我查了很多典籍,人来人往,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是艺术想象,有人认为是艺术构思,个人感觉,这些简单定论都不足以概括神思。
我所理解的“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构思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林林总总,都在其中,神游八极,神思是也。
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动的过程,在流动,在闪现,在放浪不羁,在回味无穷。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03
前几天我对照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看了一遍他的解释和理解。
刘勰对于艺术构思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而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主与客,神与物,心与外,相会相游,是不是也会说一句: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其实刘勰的这一思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会得出不一样的感受,而带着不同的心境去体会事物,也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才有了“神与物游”,“情以物迁”。
同时,刘勰对“意象”特别重视,虽然到今天,“意象”已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富有浓厚民族审美特色的重要诗学范畴,但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刘勰首次明确使用“意象”的概念。
他说创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有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不同想法,“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我们应该如何安排呢,他说:“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也就是说, 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 作者要有深通妙道的心灵, 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 正像有独特见解的工匠, 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
原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04
刘勰还提倡修身养性,即“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
作家在创作前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写作构思也应该在心情舒畅、环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全神贯注,集中思想,进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和想象。
其实这样一个说法,前人已经提过,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级,心游万仞。”大同小异,借鉴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的创作思维呢?
道理,其实我们都懂。真正需要的,是坚持不断地学习。
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 研阅以穷照, 驯致以择辞。
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在这个大家都想跃进,都想速成的时代,前人看着你的傻样,然后告诉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