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是这样塑造项羽的英雄形象

     

        司马迁善于通过独特的、典型的事件来刻划人物,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这个反秦起义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的塑造,主要就是通过“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坟下之围”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来表现的。

        公元前207年的钜鹿之战,是在陈胜被杀,项梁战死,起义军形势逆转,秦军主力包围钜鹿城,赵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展开的。奉楚王之命率军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为保存实力,留军安阳四十六日不进,坐观成败,名为“承秦之敝”,实质是延误战机,坐而待毙。

        在这关键时刻,项羽毅然挺身而出,杀了宋义,夺了军权,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同秦决战。在战斗中,九战九捷,终于取得了反秦斗争的巨大胜利。在激烈壮观的炬鹿之战中,司马迁对于项羽的英雄气概和过人之处,只巧妙地从侧面落笔:诸侯军救巨鹿者虽有十余个营垒,但都抱观望态度,不敢出战,“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胜利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司马迁塑造了项羽这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

      “鸿门宴”是在刘邦率先进入咸阳,想坚守称王,项羽闻讯而怒,将与之决一死战的情况下展开的。中经项伯相告、张良献计、刘邦谢罪、项羽设宴,斗争便发生在鸿门宴上。宴席上乌云密布,杀气腾腾:范增示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脱身、张良留谢、范增碎玉等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既刻画了项羽率直宽厚的性格,也暴露了他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无政治远见,不善谋划的弱点。

        在反秦斗争胜利后的新形势下,项羽还没有意识到那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他未来的敌人,甚至天真得把汉军中的唯一耳目曹无伤也出卖了。这些,都预示了他在楚汉斗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坟下之围”写项羽失败的结局。作者通过别姬、突围、刈旗、斩将等情节,正面描写了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他的所向披靡的英雄本色,又以拒绝急渡、自刎乌江的描写,展示了英雄人物重情义,不苟生的光明磊落的性格。

        但他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说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便把自己的奋其私智、迷信武力、缺乏政治头脑的弱点充分显示了出来。

        司马迁正是通过三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概括了项羽的一生,使这一形象千古不朽、感人至深,从而充分显示了自己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是这样塑造项羽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