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上河图(一)

清、民上河图(一)

                                      作者:何家刚

        武陵朗州人习惯叫沅水上游地区的人叫上河人(俗称上河佬)。对上河人,武陵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常德临沅水河有条街,叫河街,街内有条麻阳街。河街依河而建,多为木板或砖瓦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河街源头便是麻阳街,初为上河佬歇脚之处,久而久之便有上河人定居如此。

     

      武陵人非常喜欢上河人到来,每次到来必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桐油、生漆、山珍、木材……。特别是木材,在那物资严重贪乏的岁月,广受人们青睐。那些家有男丁快要成家的家长,必会广托关系,将上河佬接到家中好酒好菜侍候,推杯换盏,酒至半酣时,男主人总是不适时宜的提出儿子结婚,想置办几件家俱,欲讨得几分木料,这时,耿直的上河佬眯着醉眼,拍打胸脯:“令郎的家俱我包了”。于是一笔买卖就这样私下成交。

      正是因为儿时记忆,梦想着将来一定要一游上河,看看那神奇的地方。

      仲夏某日正午,侧卧床塌,打个饭盹,飘飘乎着长衫夾雨伞腰裹盘缠干粮,出了朝门。

      见街前皆长衫短褂,额头光亮,脑后一根马尾长辫,或悠然慢步,或行色匆匆,全然无视我也。

     

      至下南门码头,帆船熙攘,或落帆静卧,或扬帆正航。一队纤夫正赤裸上身拖着重重纤绳“哟嗨”着唱着号子匍匐前行。

      租一叶乌蓬小舟,逆江而上,追寻儿时梦境中的上河。船夫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三十多岁,体魄健壮,不爱多话。也许长年河上漂泊的缘故吧,人长得有点急,看上去象五十多的人,唉!河风吹老打渔人呀!

        船夫舟后划船,我立船头看景。

        舟行至一小镇,木排、竹排,覆盖半个河道,大木船落帆停靠码头,工人们项挽长辫,肩扛着麻袋正在卸货。陬市漕运码头,热闹非凡。

      轻舟缓行,极目楚天,万里晴空无云,两岸长堤浩荡,绿草青青,河风拂面,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复前行,两岸青山,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切,壁顶树木葱郁,山崖光滑兀秃,墨染青苔,如水墨泼画,崖底清水荡漾缓缓流淌。余惊社稷之神功,叹自然之鬼斧。

      左岸有阁楼建之山顶,绿丛之中,独显丹红,高数十丈,宝顶耀金,琉璃呈丹,鸱吻啄空,檐悬铜铃,风吹铃动,如莺歌燕语,又似高山流水,宛转悠扬。此乃陶公笔下世外桃源之水府阁,武陵渔人从此处寻溪而忘路之远近。

     

      与水府阁隔岸相望,山湾临水,土地平旷,几间茅舍俨然,柳条绦荡。渔排漂漂,鸬鹚扑摇。一叶扁舟,老妪船尾执桨轻轻摇,老翁舟头撒网如泼瓢,夕阳余晖映照,好似一幅渔村夕照、渔歌晚唱水彩画卷。

     

      一路景色难收,山山相连,层峦叠嶂,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崖壁光滑如秃,崖顶绿绿葱葱,壁呈朱红,似画工一般。距水高二十多米,凿有石龛,龛内置木棺,有钱人死后悬葬于此。

     

      前行数十丈,秃壁之上,有洞窟七个,一字排列,谓之七星洞,此崖谓之七星崖,相传马援将军平五溪蛮设疑兵于此。岸二百余米,有马援石室,乃将军避暑养病之地。

      与石室数丈之遥,是馀仙寺,明代郡人於文徵所建,於在此隐居三十余年,后人称馀仙道人。郡人龙膺增辟渔仙洞,建真武庙,与寺连接。龙膺买田、石马、崖葬群该为饮山十二峰特有景观。

        此处江水滔滔,河道分岔形成绿洲。周遭水势湍急,地势显要,可进可退。洲上植被茂盛可避暑寒,是传说中的古战场,故名“营盘洲”。

      耳闻蛙鸣鼓噪,循声望去,有巨石位于沙萝溪附近,形似青蛙。半露于沅水急流之中,昂首鼓囊,势欲远跳。每逢江水暴涨,浪碣其岩,响似轻雷,声如蛙鼓,传闻数里,此乃“仙蛙岩”。

      绕洲涉险,楫舟前行,群山之中一峰突出,伸入江中,高百五十米,峰顶起伏,树木茂盛,山壁石灰质岩,似刀削斧切,光滑秃兀,寸草不生。山顶墨青,山壁灰白。此峰三面临水,山峰峭立,主峰下部近水处有一洞,南北洞穿。洞径约二十来米,半含天日。“云既穿石入,水复穿石出”。似饮水大象,静静享受沅江。此山谓之“穿石”,胜似桂林象鼻山。

       

        过穿石不远,进入“小桂林”夷望溪境地,江水翠绿如碧,两岸山秀如画。小溪群山环抱,树木葱郁,各种象形山岩,尽藏其中。汇入沅江处有水心寨主峰屹立江中,将夷望溪一劈为二,溪水自两侧环绕注入沅江。此处巍巍青山,倒映溪中,山水相映,胜似漓江。

      水心寨四周峻绝,高三十余丈,孤耸沅水中流,长年溪水江水合击四壁,削成陡峭石壁,兀地光滑,不生寸草。舍船拾级而上,如登天梯。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民上河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