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以读与思的视角看生物多样性治理——读《我们的共同议程——秘书长的报告》引发的文献综述学习

      第三期全民终身学习研究共读书目为《我们的共同议程——秘书长的报告》,该报告由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会议管理司、联合国纽约总部全球传播部、联合国纽约总部大会和会议管理部设计和制作。全文52144字,篇幅上相当于一篇普通课题研究报告的2倍,加上涉及的内容跟我们小学教育比较疏远,读起来、概括起来相对比较难,但不管怎样,能读到这样前沿的理论,能得到李教授的指导,能跟全国各地的伙伴一起共读、一起交流,就应该懂得珍惜与坚持。

      该报告正文部分分为六部分内容:敲响警钟、重续以人权为基础的新社会契约、重塑未来、提供大小各国公益物和应对重大风险的全球新政、使联合国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六部分内容围绕“我们的共同议程”从抉择、我联合国人民、子孙后代、大小各国、宗旨和原则六个维度层层展开,每一块内容都有理有据,有调查与数据说明,有图片为证,让我们感受到逻辑的严密、学术的严谨,这份报告沉甸甸的重量。

     文中说: 去年,在联合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会员国一致认为,我们的挑战是相互关联的,跨越国界和所有其他界线。唯有通过重振多边主义并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采取同样相互关联的对策,方能应对这些挑战。本报告就是根据这一要求提出的。

      一、一句话引发的好奇: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都无法生存?

      文中指出:我们正处于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全人类面临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抉择:是走向崩溃, 还是取得突破。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正在颠覆我们的世界,威胁我们的健康,摧毁经济和民生,加剧贫  困和不平等。

      疫情暴露出人权问题并加剧了各国社会中深藏的脆弱性和不平等,加深了人们对机构和政治领导层的失望情绪,因为病毒一直难以根除。

      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从涂炭生灵并摧毁民生的失败中汲取教训,COVID-19在未来的挑战面前可能会相形见绌。我们的最佳预测显示, 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是继续一切照旧,甘 冒遭遇严重崩溃和长期危机的风险;还是齐心协力取得突破,建立一个造福人类和地球的国际体系。绝不能无视这些征兆,也绝不能坐失这些良机。在每个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如此,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都无法生存,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亦然。

      “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都无法生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这些问题,我感到非常好奇,带着这样的思考与好奇我进行了文献检索。

      二、概念解读及相关内容搜索:一句话引发的学习与思考

      “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我先后在学习强国、朋友圈里看到过,前几天,李教授的一份问卷上也有相关的内容。之前一直以为这个话题跟我们的教育及生活关联不大,也没怎么在意,今天看到这句话: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都无法生存,引起我极大的好奇,于是进行了一些文献检索。

      (一)生物多样性知多少?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根据联合国的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变、生物资源利用、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通过,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

      “爱知目标”是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制定的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爱知目标”共包括5个战略目标和 20 个具体目标。

      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虽然大多数缔约方都积极地制定了本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行动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20个“爱知目标”当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预期,13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

      (二)我们为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木材、药材以及大量工业原料。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就维护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上——自然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人类栽培过近3000多种植物, 经过淘汰、传播和交流, 遍及全球的仅150多种, 而目前全世界人口的主要衣食来源仅靠15种作物。

      而人类用于粮农生产的 6190种哺乳动物中,有559种已经因为经济压力灭绝(典型例子是出栏速度较慢的中国土猪),还有1000种在消失边缘。

      除了农业,医药界是另一个随时等着要攫取生物多样性宝藏的领域。制药业目前已从野生生物体内抽取到大量有用成分。

      如今,抗生素、抗疟疾药、麻醉剂、止痛药、强心剂和心律调节剂、免疫抑制剂、人工荷尔蒙、抗癌药、退烧药、消炎药、避孕药、抗抑郁药,全都任我们使用,而这些都是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

      药物史上的重大突破一再表明,并不是人类的科技真的有多么强大,而是大自然早就事先给出了答案,留待人类去发现。

      搜寻天然药物现在看来,就好比一场科学发现与物种灭绝之间的赛跑,毁灭生物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人类在自掘坟墓。

      生物多样性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树木林立,百花芬芳。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更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2]

      随着人口的增长、气候的变化和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人类亟需找到更为丰富和高产种植品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不得不依靠野外尚未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品种进行改良。

      2019年5月,经过7年的漫长调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至少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值高出数千倍。

      而据去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报告,跟踪了近21000个种群(近4000个物种)的脊椎动物在1970年至2016年间的数据。

WWF研究者发现,1970年至2016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全球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约三分之二,其中脊椎动物数量更是平均下降了68%。

      2016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5年,全球超3.7万物种濒临灭绝。而从1753年卡尔·林奈出版《植物种志》到2021年,植物一共灭绝了大约571种,鸟类、哺乳类动物和两栖动物灭绝了大约217种。[3]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如今,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人类后代及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021 年,中国作为少数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大国之一,将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COP 15),这次大会将审议通过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 2021—203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履约机制。在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系统地回顾中国 20 年来生物多样性科学的重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研究空缺、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领域,对中国今后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 20 年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国际合作提高研究水平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如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等,使中国生物多样性基础和保护研究的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 SCI 索引期刊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年论文发表数量,由 2000 年左右的几十篇快速增长到 2019 年的 1 700 多篇。同时,中国也是对自然学科类研究贡献提升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位列全球第二位;中国环境和生命科学相关研究机构被列入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前 10 名[4],并且这两个学科都与生物多样性科学紧密相关。

      中国科学院在 2020 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机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来自中国大陆的高被引学者,由 2014 年的 113 位到 2019 年的 347 位,增长接近 2 倍[5]。由此可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能力已有大幅提升,中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强国。[6]

      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树立保护意识,做生物多样性守护者

      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然而现实中,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从政法机关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还存在诸多的违法行为,有的可能造成生物物种种群的失衡,有的会破坏重要物种栖息地环境,有的危害水体生态安全等,最终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不管行为人是出于自身利益铤而走险、明知故犯,还是因为缺乏基本法律常识而触犯红线,都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完善立法、加强有关执法司法工作的同时,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坚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增强法治意识;在行动上从自身做起,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不违法捕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不为一己之私而破坏林木、耕地等;在生活上养成节约节能的习惯,践行低碳绿色出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2.讲好生物多样性故事

      都说我们老师是最擅长讲故事的,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发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声音。给学生讲身边的故事,讲青藏公路临时交通管制,保障天生敏感胆小的藏羚羊安全迁徙;神农架国家公园用人工智能技术建成猴脸识别数据库,帮助保护川金丝猴……

      用故事,见证着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积极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开设生物多样性校本课程

      武义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打造“生态、精致、文明的县城”是县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我们学校可以在建设生态班集体的同时,通过与各个部门的合作,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开展生物多样性成果展,邀请专家开设生物多样性课程等一系列活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教育者的贡献。

      如果说,今天我的视野站位比昨天站高,那是李教授引领我们通过阅读与写作带来的成长,这样的读写活动给了我一双看世界、看中国教育发展的眼睛。而,一个人只有跳出昨天的自己,你才能拥抱今天的格局。

      暑假之前,在“2022年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群”里看到下面这段话,便毫不犹豫作了收藏。

      今天在阅读《我们的共同议程——秘书长的报告》一文,看到这样的句子:七十五年来,联合国把全世界召集到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从冲突和饥饿,到消灭疾病,到外层空间和数字世界,再到人权和裁军。在这个充满分歧、分裂和不信任的时代,如果我们要为所有人确保一个更美好、更绿色、更和平的未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个平台。根据本报告,我将请一个由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领导的高级别咨询委员会确定最需要改善治理的全球公益物和其他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并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备选方案。本着这一精神,我提议召开一次未来峰会,就我们的未来蓝图和我们今天可为实现蓝图采取的行动,铸就新的全球共识。原来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我跟林老师一样,也上网了解了“教育部长怀进鹏出席教育变革峰会预备会议及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三点倡议”,而这些都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或者说,之前偶尔看到也是不会去关注并引起注意的。而正是有了这样的读写活动,有了专家的引路,才让我们跳出自己的那点小圈圈。这也让我明白了班主任要保持与当代教育家、学者联系的真正涵义。自然而然,今年九月份的教育变革峰会,我也会关注。从关注一个班,到关注联合国峰会,这缘于一个人、一篇文章,你的交往有时候就决定了你的高度,的确如此。

参考文献

[1]求是网:生物多样性知多少[EB/OL]https://mp.weixin.qq.com/s/wnNgO7nkR7lI2xtLkF7vEQ

[2]生态环保 | 我们为什么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EB/OL] https://mp.weixin.qq.com/s/mDnx0Vg-6LmNVQ3RH9mj6w

[3]中信出版:全球最危险入侵物种已有50%在我国: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还剩什么?[EB/OL] https://mp.weixin.qq.com/s/mTRd3gXFP_iXi29pVMkPJg

[4]张莉, 张冬梅. 孙鸿烈谈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科 学通报, 2019, 64(27): 2763-2764.

[5] Yang Q E, Zhu G H, Hong D Y, et al. World’s largest flora completed. Science, 2005, 309: 2163.

[6]米湘成,冯刚,张健,胡义波,朱丽,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4):384-398.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307002.

你可能感兴趣的:(103:以读与思的视角看生物多样性治理——读《我们的共同议程——秘书长的报告》引发的文献综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