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心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今天我想结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来说说它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并结合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对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

何为“知行合一”?


① “知”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知”即是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说人的良知其实本身就存在,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得。

良知即是我们心中的理,比如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道。王阳明说的“知”就是“心的本体”。这个知不是知别人,而是知自己。

知自己的什么?知自己的价值观。按照自己的心去行事,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坚决不去做,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焦虑。我们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内心想要的事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② “行”

这里的行和我们普通意义上理解的行动是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行即是行动,实行。

而王阳明心学中的“行”说的是“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也就是在行动之外的意识也是“行”的范畴。

它是个人的意识和情绪,这种意念的形成是道德实践的开端。“行”融入到良知中,是一种对道德的践行。

比如孝顺父母,它是一种没有私心的良知,这个良知是在父母去世之后也不会消失的。我们会想念父母,担心父母的身体,这些意识和情绪都是“行”,给父母买礼物这种实践性的做法也是“行”。

《左传》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其意思就是道理都懂,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知而不行,是无法真正懂得其中的精妙,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让我们既修内,满足心灵;又修外,实践真知。

那么在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之后,我们如何将王阳明的智慧应用到我们现代的教育当中呢?

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的应用

①王阳明曾经用种树的比喻育人的过程,强调因材施教

良知指人们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而良知是否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靠的则是正确引导。

从孩童到圣贤都是良知的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深重。

就如同树苗,根据不同种类的树苗的需水量和对阳光的需求去浇灌,才能让它健康的成长。

育人也是如此,根据良知的不同醒悟程度,因材施教。

②引导自主思考而不是填鸭教学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和学生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考试的知识点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认为只有读书好才能上好大学,才能有好的未来和工作。

所以,更多的教育者并不在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是快乐的,是否是能够独立思考,身心是否成长的健康,是否能够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和困难,而更在意的却是分数。

孩子的天性都是比较喜欢玩怕被管教的,就像树苗在最开始萌芽的时候也是渴望无拘无束的生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良知,顺从天性。

王阳明曾经说过:“学习贵在于自得于心”。也就是说出于内心的思考并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果的。

孩子不应该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成长的,而应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通过“知”了解自己的内心,并通过独立思考的“行”去做到知行合一。

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现阶段的思想教育不具备趣味性与实践性

我们上学时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程都非常的枯燥。比如马克斯主义的课程许多都是理论, 而在学校里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践这些课程的机会。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知”与“行”的完美统一,知识不应该局限于直接讲授,知识需要实践才能真正的获得。

专业课的压力下,学生很少把精力放在马克斯主义这类的思想课程上。这就导致了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理论,而没有践行。

② 更注重目标教育,而忽视了内心需求

竞争一直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从学期小考到高考,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考试围绕着,潜移默化中我们觉得只要学习好就是一种成功;长大了找工作也是一样,很多人觉得只要找到薪水高的工作就是一份好的工作,却从未问过自己到底真心喜欢的是什么。

他们大多没有追随自己内心的喜好,而是用大众的价值观来生活。

在父母的高期待教育下,孩子们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让父母开心,盲目的遵从,追求分数,选择职业,却忘记了独立的思考和内心的追求。

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并不是自己热爱的,虽然可以赚钱养家但是内心却没什么渴望和追求,这也是教育只注重目标而忽视内心需求的体现。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强调“知”与“行”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教育让人“知”,而如何在“知”之后做到“行”并保持统一,是最难的。

“知行合一”理论对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


①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哲学都是抽象的,在思想教育中如何成功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无论是讲授理论,还是间接渗透思想,都离不开践行。

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用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组织参加社会活动,丰富实践经验。

拿“孝”这件事来说,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知”更好的“行”,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加强对孝的体会,让“知”可以深入内心并更好的激发“行”的行为。只有把传授的“知”深刻的融入学生的思维里,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②鼓励追随内心,不随波逐流

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演讲中的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是对“知行合一”的完美诠释。

大意说的是:时间有限,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轨迹的生活中,更不要被别人的价值观绑架。年轻人要有勇气去听从自己的直觉和内心,不要随波逐流。

不管是上学,工作还是结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外界的各种声音所影响,被外界所认为的价值观所左右,没有真正的听从内心的声音。

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除了升学和就业,还要引导学生教导他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追随自己的内心。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能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内心的渴望能否被实现也非常重要。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作为引导者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听到内心的声音,也就是“知”的过程。“行”在“知”的基础上,老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实践机会,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行为或者念头,继而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结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人,了解内心的需求并且通过自我的思考去实践。

目前大量的填鸭式教学没有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后又没有实践的经验。因为缺乏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人都在浮躁的当下忘记了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王阳明“知行合一”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能实现将过去的智慧和现代紧密结合,让其为我们服务,为当代教育创造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当代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