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卷土重来的迷茫和焦虑,今天我们一起消灭它

赵晓璃老师的《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读完了,这本书似乎为迷茫中的我量身定做的,句句戳进我的内心。

书中无数来访者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写照,真是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失败的原因却没有不同。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试图绕过20岁的迷茫和焦虑,不去正面冲撞它,击破它,它们就会在你未来的岁月里卷土重来,并且一次比一次凶猛,而你,却一次比一次无力。

真的是这样,大学刚毕业时,没有职业规划,专业又冷门,加上年轻气盛,错失了职场打拼的第一个8年(22岁到30岁),30岁,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慌,那么如何在30岁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下一个8年去拼命追赶呢?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建议,也是触动我最深的。

第一,努力是选择的基础

大家笃信“选择大于努力”,都说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扯。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都会飞上天”。于是人们辗转反侧思考风口在哪?下一个风口是什么?意气风发进入风口,期待乘着东风飞向人生巅峰。殊不知没有能力支撑的选择不过是空中楼阁,禁不起现实的考量和评判。

没有经过实干,怎么会有足够的人生积累,只有在能力、眼界、学识等都达到一定的高度,问题解决的能力才会上升,此时你所走出的那一步,才叫做“选择”。

第二,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心理学家对兴趣的定义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个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说白了,兴趣的本质就是一种态度和情绪。

基于此,我们来看兴趣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们需要接触外部事物,这个过程中,正向激励很关键,它能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从而传递给我们兴奋愉悦的感受,从而形成行为循环,兴趣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产生了。

人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但在工作中发现又没有那么有兴趣,盲目选择下一个兴趣,就像下图所示尝试了很多职业,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形成不了核心的竞争力。

努力大于选择

如果现在不曾发现自己的兴趣,作者的建议是,不妨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出发,在一个点上做到优秀,达到一定的深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优秀更是一种能力和习惯。

第三,斜杠思维与能力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现在的职场大环境充满动荡和变数,指望一份职业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渐渐成为历史,而且单纯依靠一份职业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自我实现与发展正成为很多人终身的追求。

未来雇佣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合作制将成为主流,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一家移动的企业,而你自己,就是这家企业的CEO。

记得在听樊登老师解读《跨越式成长》时,提到新加坡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是“π”型人才,即掌握两个或多个深层知识领域,同时通过其他领域的一般知识和能力来达到平衡。它能在面对社会的快速增长和变化时,增强弹性和灵活性。

“π”型人才

而我们传统职业发展是一个“T”形的轨迹,即掌握某个“深层”的专业领域。在现在多变的时代,无疑是有巨大风险的。

所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开启自己的斜杠,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危机和挑战,《朱子家训•全文》中写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古人都有这种危机意识,何况处于多变时代的我们呢。

第四,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牛起来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会发现不断地冒出一些牛人,让我们羡慕嫉妒恨,但是,很多看似一夜爆红的人,其实觉得多数都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积淀,他们的功底绝非一日而成。

比如薇娅,因为直播带货让我知道了她,而因《薇娅,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她。

许多人都认为薇娅是凭空出现的,乘着直播带货的风成为带货中No. 1,那你是否知道凌晨一两点你在呼呼大睡时,薇娅还在直播选品吗?她一个人去北京打拼,在动物园做穿版,化好妆,做真人模特,且是反季销售,就是冬天要穿夏天的衣服,夏天要穿冬天的衣服,而且还是露天的市场。还要不停的换衣服,就跟工具人一样,这种苦一般人是吃不了的。

后来开店,做淘女郎,唱歌,做直播,一直在诠释努力拼搏的人生,不放弃任何出现在自己人生路上的机遇。

薇娅

邓晓芒教授,哲学教授,说过“我是谁”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答案叫作“走着瞧”。

就是说,你的人生是你活出来的作品。就像萨特讲的“去创造”,你的人生终极是什么?就是去创造。创造出来的那个“你”,就是你。

《混乱》一书中讲,一个人成长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无论命运把你抛到任何一个点上,你都能就地展开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我们在人生的每个点上都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岁卷土重来的迷茫和焦虑,今天我们一起消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