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悦悦的做法是在残害儿童?

最近,知名亲子话题博主粥悦悦,因为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引发了大量争议。

起因是她因为6岁的孩子没完成学习任务,一家人出去玩惩罚她单独留在家里。

知友们炸开了锅,几乎是痛心疾首非常愤怒了,甚至搬出了鲁迅先生。

而我的回答赞同了粥悦悦的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一边倒的讨伐。

粥悦悦的这一行为,似乎让知友们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出口,纷纷从法律、心理方面分析有多大的危害,仿佛家长在残害儿童。


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倒的讨伐和人本主义思潮

我认为这些痛心疾首的观点,很多是知友们的心理投射。

我们这一代人苦应试教育久矣,或者从小接受惩罚教育,会特别接受不了这种方式,怕孩子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被应试教育禁锢和惩罚教育浸染的人长大之后,往往会出现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会有强烈的补偿心理,见不得这种现象,会激烈反对这种教育方式,倾向于少约束的爱的教育。


我能理解这一倾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大7岁,老二5岁),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一直都是人本主义的忠实信徒,买了一大堆儿童敏感期之类的书,鼓励孩子释放天性,自由探索。老大上小学之后,由于开窍晚慢热,这一方式的培养结果和应试教育现实发生冲突后,我仍是用行动努力捍卫这一理念,甚至不惜与娃他爸发生严重冲突。

但是我后面逐渐意识到,人本主义理念和行为主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绝对冲突的。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配合行为主义的实践方式,进行儿童行为的塑造和习惯培养,其实是较为可行符合现实的做法。

目前西方的教育理念,欧美的学校包括中国的国际学校,基本上是人本主义比较包容自由的这一套,但在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行为主义也有广泛应用,“大卫不可以”这个系列绘本描述的就很典型,还有很多超级保姆之类的真人节目,基本都是行为主义结合人本主义的这个套路,例如允许情绪,限制行为,做错事情了,允许你哭,但仍要面壁思过,最后临睡前会抱抱你,跟你讲明白道理,说妈妈仍然爱你;你做对了,奖励你一颗星星,做错了,要接受惩罚。

当然在我国仍以生存竞争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应试升学压力仍很大,竞争十分激烈,国家倡导的学校教育虽然秉承人本主义理念,但迫于现实压力,行为主义比重很大,基本上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奖惩塑造孩子的行为,提升成绩,基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差异很大,有条件的就上国际学校,想的开的家长就顶住学校压力按自己孩子的节奏来,但大部分家长都迫于现实教育的压力,满怀焦虑,在残存的一丝人本主义理念和不得法的行为主义实践中苦苦挣扎。


人本主义的理念相比行为主义从人性角度肯定是进步的,针对粥悦悦这一事件,出现这么多的指责声音,也反应了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权意识的提升,对人性的反思与尊重,人本主义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势。

在企业组织中,也是一样的趋势,能完全施行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就奈飞、谷歌这些很标杆的企业,员工素质很高,完全自主驱动,基本就不再用行为约束这些管理手段了,传统的物质激励也失效了,谷歌竟然因为钱给的太多导致员工离职。还有包括以GE为代表的欧美大公司绩效管理的重心从考核转向员工能力发展,也是人本主义管理的一个反映。

而现阶段大部分的公司,都还是以行为主义的管理工具为主,例如目标主义、KPI绩效管理等,在激励管理员工、塑造企业文化、员工行为、组织绩效驱动中发挥着主要的影响力,管理逻辑也是以行为主义为主。

当然人本主义是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手段在逐步失效。


归根结底,不管是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是一家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特点来,我主张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基础,配合着行为主义的工具和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要结合具体情境来看,不能说人本主义就完全正确,行为主义就十恶不赦,泯灭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粥悦悦的做法是在残害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