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败,“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不堪一用吗?

因为廉颇在长平数次战败,最后在丹河修筑壁垒坚守不出,将秦赵两军带入相持阶段。而且,从开战后,赵国朝堂一系列蹩脚的应对策略,也让这场战役看不到结束的迹象。赵国没有秦国家大业大,经不起消耗,长平之战的长期消耗,赵国担心府库难以承担长期的消耗。再加上外交策略的失败,想从齐国借粮,齐国一个大耳刮子就过来了,乐毅还在你们赵国呢,连陷七十二城,你们也有份,想借粮,做梦呢?

临阵换将,赵括、白起双双上任

赵国迫不及待的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赵国这种情绪,被秦国准确的抓住了,于是秦国采用反间计,四处散播流言,廉颇算个啥,我们秦国不带怕的,我们担心的是赵括,他爹很牛逼,他也让我们胆颤。这则谣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国的决策,但是要说是决定性的,那就太草率了。赵国朝堂也是经过一番讨论的,同时也把赵括找过来,询问他对长平之战的看法,赵括这个小同志也是很自信的,老子谁都不怕,白起我可能干不过,但是现在秦军主将是王龁,这老小子,我一点也不怕。要知道,赵括的军事理论知识,可是相当牛逼的,他爹都服气他,在朝堂上的一顿秀操作,可不是把一帮没见过什么世面的糊涂蛋给整得一愣一愣的。整个朝堂就两个明白人,不太相信赵括,一个是虞卿,一个是蔺相如,劝阻赵王派赵括接替廉颇。这时候,年轻的赵孝成王,也是个愣头青,就是要狠狠地干秦军,必须要换主战派的赵括,于是赵括就走马上任了。当然赵王也不是真傻,也知道就靠廉颇那仨瓜俩枣跟秦军硬碰硬,就是送死,所以也把压箱底的货,赵国最后的二十万精锐交给了赵括,希望他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赵国的这次换将,成为整场战役的转折点,赵军换将赵括,秦国也进行了秘密换将,将主将由王龁,换成了“人头收割机”白起,王龁成为白起的副将。秦军担心赵国有所防备,严密封锁白起上任的消息,赵括尚且不知道白起的到来,依然采取对付王龁的策略,准备对秦军发起进攻。

白起用计,包围赵括,切断赵军粮草

赵括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进攻秦军的部署上,派出精锐军队进攻秦军,白起为了诱敌深入,非常配合地命令秦军一战即溃。赵括错误的估计了两军的形式,果断命令军队乘胜追击,连追数十里,到了秦军的营垒前,面对坚固的秦军壁垒,赵军无计可施,无法攻破。在赵军想方设法追击秦军的时候,白起秘密派出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快速移动到赵军后方,等赵军出兵追击,迅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困在了长平一线。赵括带兵进攻到秦军的壁垒前,进攻受阻后,白起迅速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括和赵军大营之间,将赵军拦腰截断,彻底包围了赵括部队。赵括发现自己被秦军围困后,被迫放弃进攻秦军,下令军队就地建造营垒,伺机突围。赵军被切断粮道,围困四十六天后,赵军一片混乱,军心涣散,赵括不得不组织赵军开始突围。此时赵军已经丢掉了有利地形,被困在山谷中,突围极其困难,赵括组织了四、五次冲击,依然无法突围。最后一次,赵括决定亲自带队,进行突围,不幸被秦军射杀。


赵国军队因主帅战死,无人指挥,失去了再战的信念,剩下的士兵向白起投降,白起认为,赵国是秦国的第一大劲敌,而且赵军总是三番五次地对秦国发起战争,于是决定杀掉赵国的降卒。于是白起下令活埋赵国全部降卒,仅有240名年龄较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长平之战,赵国损兵四十五万人,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随着赵国的衰落,山东六国再也难以和秦国较量,秦国统一开始提上日程,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关键一战!首先考虑一个问题,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军?因为虽然赵军战败投降,但是赵军还有一战之力,而且赵军的损失有可能比秦军要少,甚至还少得多。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秦军的损失在二十万以上,这在战后白起的话中也能看出,秦军损失过半。《吕氏春秋》中说,秦国三年后才有再战之力,可见秦军损失之惨重。反观赵军这边,损失就没有这么明显了,第一阶段廉颇且战且退,赵军损失肯定不大,而且赵军一直采取守势,节节败退,更多的是因为兵力不及,赵军的损失肯定在五万 以下  ,记载中赵国损失了六营军队,预计损失不超过三万多人。赵军最大的损失,就是赵括率领精锐进攻秦军壁垒,被秦军分割包围,最后突围的时候产生巨大损失,从最后来看,赵军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无主帅指挥,而并不是损失惨重,缺乏战力投降。说明赵军的,失不会超过半数,有说法认为赵军损失五万左右,这个有点扯了,赵军一比四的战损,秦军恐怕围不住赵括,所以赵军的损失肯定在十万以上,预计不会超过十五万。因为这样的战损比,深深伤害了白起的感情,丫的这是我胜了还是你胜了,打完一盘算,赵军比秦军还多,这能受得了,白起恼羞成怒,决定屠杀投降的赵军,从白起后来的后悔能说明,他的坑杀赵军,绝对不是处心积虑的,更多是一种临时的冲动!接下来我们说赵括的能力问题,赵括错误地判断了战场的形势,将精力集中于进攻秦军,连自己的后路粮道都不顾了,直接导致了战败的惨剧,这个锅他是必须要背的。但是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的直接一头撞进秦军壁垒,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峙的战局,如果说赵军及时发现偷袭粮道的两万五千秦军,将至歼灭,保证粮道的畅通,秦军还能获胜吗?恐怕最后的结局会是双方罢兵言和,或者秦军失败,因为赵军距离本土更近,补给后援更方便。赵括被白起切断后路,未必是能力不行,更多是没有经验,顾头不顾后了。对长平之战有一个最大的争议,就是赵括到底带了多少人去进攻秦军,应该不会太多,肯定在十万以内,甚至都只有五万左右。古代作战,虽然讲究人多势众,但是在关键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都是精锐兵力的突袭。比如吴起的魏武卒、秦国的锐士等,都是挑选精锐兵力,快速突袭,获取胜利。赵括作为少壮派将领,自古年轻将领,都喜欢轻兵突袭,直击敌人心脏,获得战争的胜利,比如霍去病、苏定方、李如松等,都喜欢这种战法,这也是为什么赵军最后损失并不太大的原因。最后,提一个设想,如果赵国跟秦军一样,派赵括上前线,而并没有撤换下廉颇,赵括领兵搅乱战局,而廉颇防守后方,赵军胜算绝对是要超过秦军的。赵王不愿意用廉颇,应该是和廉颇之间有尖锐的矛盾的,不久后,廉颇因为反对赵王,被迫出走楚国,就能看出端倪,赵国作为弱势一方,难以团结举国之力,失败难以避免了,长平之战,比赵括更无能的,是赵王和赵国的庙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平之败,“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不堪一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