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剩男渴望婚姻,大龄剩女选择婚姻,就是这4点,才截然相反吗?

卷首语:

春风十里,不及农村相遇有你。晴空万里,不及城市心中有你。路还很长,难免心酸缠绕,但无论怎样,别松手就好。

我能对你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你知道,世界虽然很残酷,你却被我一直爱着。

因为爱你,所以爱你。因为爱,所以爱。因为你,我才爱。就算太阳从西边升起,我对你的爱也会永远不变。

世上最浪漫和最自私的话就是:你是我一个人一生唯一的快乐。

你负责温柔就好,我负责守护你的温柔。

遇到对的人之后,眼里心里都是你,四面八方都是你,上天入地都是你。成也是你,败也是你。

大概喜欢你就是,早上想你,中午想你,晚上想你,梦里还要遇见你。

马不停蹄生生不息地去见你。

我最喜欢你的拥抱,因为你身上的味道是我思念的解药。多想跨过山川和大海,去拥抱你,而不是拿着手机口是心非的说想你。

前言:

我跟我老公相亲的时候,我感觉我比较积极。

一开始我们对对方就感觉还不错,态度还算积极。

他约了我几次,我都出去了。

后来遇到元宵节他约我看灯会,内心对灯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还是跟他在园区逛了好久。

各自回家以后,我终于憋不住问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不然怎么连我手都不牵。

他说原来你们女生都是这么想的,他是不敢牵我手。

我们都是大龄剩男剩女了,又不是小姑娘小伙子了。没过几天,西式情人节到了,他准备了各种礼物以及浪漫的西餐。还有正式的表白,他终于鼓起勇气牵我的手了,又约了几次,他止步于牵手,连搂肩和拥抱都没有。

晚上我们一起坐在湖边聊天,也止于牵手。

一:各种花式催婚,我们反对又迷茫。

庞大的单身人群中,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剩男”和“剩女”。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网络上一般把27岁以上的未婚女性称为“剩女”,30岁以上的未婚男性称为“剩男”。

而且,从地理空间上来说,“剩男”和“剩女”的分布并不均匀。在乡村中,往往“剩男”居多。在城市中,则是“剩女”居多。

眼看着这种“剩者为王”的风气愈演愈烈,再看看中国新生人口面临断崖式下跌,很多人开始振臂高呼呼,纷纷出谋献策。

既然乡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何不搭配一下,实现地域均衡?

但在网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很快有人提议:欢迎专家首先将女儿“输送”给农村“剩男”,实现社会和谐。

网友们的激动很好理解,“剩男和剩女”背后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农村“剩男”大部分是被动未婚的,而城市“剩女”大多数是主动选择的。

网上有个段子,非常形象地诠释了这一差异:

女生:我有钱了,我终于可以不结婚了。

男生:我有钱了,我终于可以结婚了。

想当然地以为把农村“剩男”输送到城市,就能满足城市“剩女”的需求。进而解决大龄青年婚恋的问题,是末免太过天真了,人类结婚可不是“拉郎配”。

这样的奇葩建议并不少见,每当此类问题成为焦点,都有一批专家跳出来指点江山,长篇累牍的文字中不断地蹦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你们不结婚?

二:欲望攀比式相亲,我们左右仿徨。

2016年,一档电视节目 《中国式相亲》刚播出第一集就“沸腾”了。

有网友说,看了这个节目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想结婚了。

这个节目的宗旨也很“中国风”:一人脱单,全家光荣。

节目的设置是男方在隔壁房间里,父母替他们挑选女朋友。所以,女方看不到男方的长相,只能根据他们父母的行为去判断。

这个节目非常奇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自行搜索。这里放上第一组家庭的要求,一定够直接,够雷人。

当然,为此操心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年轻人,而是他们的父母。如果你去到北京的相亲角,那里清一色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妈,他们带着水壶,拎着板凳,背着手,来回游走在自己钟意的目标之间。

说话的时候就像高手对决,你能从说话的口音和底气,推测出对方是不是合适的结婚对象。

他们不相信一见钟情,他们异常的理智。只认可家庭背景,工资水平,住房条件。

他们的至尊信仰就是:外地户口一定不如本地户口幸福,有车一定比没车人品好,本科学历一定比专科学历更顾家。

一场浪漫的荷尔蒙碰撞,变成了货比三家的条件交易。

更奇葩的是,相亲角一度出现了“内卷”。

自身条件太好,可能未必有优势,这点尤其体现在女方身上。学历,本科比硕士有优势。收入,年薪二十万比五十万更有优势。以至于很多学历是硕士的女生,把学历改成了本科。

在“门当户对”铁律的驱使下,相亲角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人才交易市场。

不谈感情,只看物质。

这种明码标价的“攀比式相亲”,和爱情已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三:负债破产式娶妻,我们无奈又恐惧。

为了给大儿子娶媳妇,甘肃农村老徐志峰(化名)曾花下了血本。

他曾购买了县城一套40万左右的房产,一辆25万左右用以跑运输的大卡车,还花了18万元彩礼以及各种仪式的开销。

这个程度的开销,在当地农村是娶媳妇的“标配”。

当地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一家两口靠手艺在外面打工,一年能赚10万,要攒够这笔钱,不吃不喝得9年。

徐志峰一家靠着货款加借钱,在2009年完成了大儿子的婚事。

2010年,跑运输的大儿子赔了钱。儿媳妇说了一句“回娘家过正月十五”,便再也没有回来。

有的地方是“一动不动”:一动”就是一辆价值15万左右的汽车,“不动”就是城里一套至少两居室的房子。

在福建莆田,彩礼甚至可以达到百万。

有人戏言,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房隔车还隔她父母!

在6亿中国人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当下,这就是天价。

在有些地方,“因婚脱贫”真不是新鲜事。

实在娶不到媳妇的地方,还走上了“买妻”的道路。

前两年震惊全网的“越南新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破产式娶妻”的背后,藏着无数个农村大龄男性的恐惧与无奈。

四:被迫丧偶式育儿,我们痛苦又无助。

在陕西西安,曾发生过一起悲剧。

38岁的妈妈独自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有人发现她家无论白天黑夜都亮着灯,觉得有问题就上去看看。

敲门没人开,他就翻墙进去,没想到妈妈早已经去世多时,屋子也充斥着腐烂变质的味道。

孩子坐在妈妈的身边看电视,独自伴着妈妈的尸体已经三天了,屋子里全是零食包装。

亲戚进来后,孩子反复说着:“妈妈睡着了!”

经警方鉴定,妈妈死于心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一位单亲妈妈,他有丈夫。但几乎不怎么在家,知道自己妻子的死讯,还是亲戚转达的。

这种“死在家中无人知”的悲剧,折射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丧偶式育儿的现实与无奈。

孩子本应该是夫妻双方来抚养和教育,但是由于父亲的缺席,而妈妈们就像是已经丧偶。不得不独自带娃,遇到什么事情,都只能独自面对,包括突发事件。

甚至有人感慨,绝大部分中国女人的一生要经历四种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武志红甚至写过一本书叫《巨婴国》:说的是许多男人在婚姻中,仍把自己当成一个婴儿,让妻子继延续母亲的角色。

这样的“丧偶式婚姻”下,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滋生出了恐婚情绪。

2018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由2002年的0.90%,逐渐攀升至2017年的3.2%,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上涨。

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或多或少都能从这四个故事中找到原因。

这背后是一个畸形的性别格局。

从近十年的全部人口普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路走高,并持续高位徘徊。

最高峰的时候,出生性别比高于120,远超107的正常值。一度成为全世界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过去30年间,我国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

“适婚男性找不到配偶”的问题,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人口问题之一。

由此,也就有了天价彩礼,农村娶妻难等一系列的现象。

究其根源,或许依旧离不开四个字:重男轻女。

可悲的是在很多地区,有些家庭倾家荡产凑出了天价彩礼。为的就是生男孩,传宗接代。

如果发现怀的是女孩,甚至会选择性堕胎,还会加持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

这样一来,女孩越来越少,彩礼更加水涨船高,形成一个令人室息恶性循环。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把农村“剩男”输送到城市的“配偶思维”是行不通的。

根源,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的及时转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龄剩男渴望婚姻,大龄剩女选择婚姻,就是这4点,才截然相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