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中电弧的控制(交流电弧)

        交流电弧在电流过零的时刻,电弧会自动熄灭,而在电流过零后,如果条件具备,则又重新起弧。这种在电流过零前后电弧熄灭的现象,被称为交流电弧的零休现象。

        绝大部分交流开关设备都时利用上述特性来熄灭电弧的。

        在零休现象中弧隙中同时进行着介质恢复过程、电压恢复过程这两个相关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下这两个过程。


一、介质恢复过程

        弧隙中的电离气体由导电状态转变为绝缘状态,弧隙能承受电压而电弧不重燃的过程。介质恢复强度(ujf)是指某一时刻弧隙介质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Ⅰ、近阴极区的介质恢复过程

        电流过零期间,弧隙两端电压也过零,此时弧隙中的正负带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处于均匀分布状态。电流过零后,当弧隙两端电压极性改变时,电子迅速向正极方向运动,而离子由于质量很大加速缓慢,在极短时间内可认为停留在原位置。于是,在新阴极附近形成正电荷层,形成电场并作用于新阴极表面。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过零后的电场分布及电位分布,示意图如下所示:

        弧隙中其他部分为等离子体,电导率很大,可以认为空间电荷层即加在电极两端的电压。那么电流过零瞬间阴极表面电场强度与电极间施加电压的关系如下所示:

        E0是阴极表面电场强度,n是正电荷数密度,q是正电荷的电量,Uj是相对阴极的电位,ε是气体介电常数。

        当新阴极较冷,要产生电子只能靠阴极表面处存在的高电场进行发射,要求E0要大于一定值(如106v/m)。电场E0随着电极上的电压Uj的增大而增大,所以Uj必须大于一定值,否则E0就不足以产生强场发射,电弧便不能再产生。

        从电路角度看,好像弧隙在电流过零后立即获得一定的耐压强度,这一现象叫做近阴极效应。电流过零后弧隙立即能承受的电压值就称为介质初始恢复强度Ujf0。

        通常来说,在电流过零后(0.1-1μs)介质初始恢复强度可达150~250V。

        介质初始恢复强度与电弧电流有很大的关系。有下面两种情况:

        1、阴极温度非常高,热电子发射作用也就很强,阴极产生电子不再依靠强场发射,阴极前不再缺少电子,那么近阴极效应将不复存在。

        2、阴极温度较高,强场发射的效果也会增强,这就导致了击穿电压的变小。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表,很明显随着电弧电流的增大,近阴极效应产生的介质初始恢复强度大幅下降。

        由于低压开关电器的功率不大,在断路时,开关电器触头往往发热不算大,近阴极效应明显,因此近阴极效应在低压开关的灭弧中起着显著的做用。

        而高压开关电器功率较大,在断路时,开关触头的发热很大,近阴极效应几乎不复存在,所以在高压开关电器的灭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弧柱区介质强度的恢复过程。

        阳极只是一个被动、“消极”的电子收集器。近阳极区对介质恢复过程一般不起作用。

Ⅱ、弧柱区的介质恢复过程

        一般而言,电弧的熄灭都要经过两个过程,下面我们来详细说明下。

        ①热击穿

        电流过零的速度很快,而弧隙温度的降低和弧隙恢复到绝缘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电流过零后很短时间内,电弧热惯性的作用使热游离仍然存在,弧隙具有一定的电导性,称为剩余电导。

        在弧隙两端电压作用下,弧隙中仍有能量输入。如果此时在弧隙上的电压足够高,使弧隙输入能量大于散失能量,则弧隙温度升高,热游离又得到加强,热游离又得到加强,弧隙电阻迅速减小,电弧重新剧烈燃烧。

        该重燃是由于输入弧隙的能量大于其散失能量引起的,电流过零时的阶段称为热击穿。

        热击穿阶段的特征是:第一,弧隙处于导通状态,具有一定数值的电阻(较小),有剩余电流通过,弧隙仍得到能量。第二,电弧温度高,以热电离为主要电离方式。

②电击穿

        在热击穿的过程中,如果加在弧隙上的电压相当小甚至为零,弧隙输入能量小于散失能量,则弧隙温度继续下降,弧隙电阻继续增大至无穷,此时热游离已经基本停止,电弧熄灭,弧隙中的带电质点转变为中性介质。

        从物理意义上讲,此时,电弧已不存在,弧隙中只存在一团温度较高的气体,耐压强度依然较低。若弧隙上施加一足够高的电压,则会引起弧隙重新击穿,从而使电弧重燃。由此引起的重燃称为电击穿。电流过零后的这一阶段称为电击穿阶段。

        电击穿阶段的特性是:第一,弧隙电阻值趋于无穷大;第二,电弧温度较高,以电场电离为主要电离方式。

        热击穿和电击穿有过渡过程,很难明确区分。但从理论上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流程图,加强理解。如下所示:

        若能够在电流过零后,对电弧实行强冷,则弧隙中的热电离作用基本上已经停止。此时如果发生电弧的重燃,则不存在热击穿阶段,而是立即进入电击穿阶段。


Ⅲ、介质恢复强度的特性

        介质恢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电弧电流过零到到电极不足以热发射;

        2、近极区冷却;

        3、全部弧柱冷却,3000K-4000K以下;

        对于低压开关电器来说,1的后半部分和2至关重要。因为1的后半部分决定了近阴极效应是否能够存在,而2决定了因近阴极效应而产生的介质初始恢复强度的大小。

        介质恢复强度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介质恢复强度(ujf)的部分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①开断电流及弧柱冷却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Ujf0和Kjf都与开断电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Ujf0比较明显,随着I0的增大,Ujf0减小。这是因为开断电流增加,电极温度升高,电流过零后,新的电极依然保持较高的温度,有助于电子热发射,削弱了近阴极效应。

        然后是Kjf,它的走势比较奇特。这是因为它与开断电流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弧柱的冷却情况。当电流相对小时,磁吹冷却带来的冷却作用小,电流上升,弧柱温度却上升的较快,这就导致了Kjf的下降;当电流相对较大时,虽然电流上升,但磁吹冷却带来的冷却作用大,所以Kjf的上升或保持不变。

②触头材料

        电极材料的沸点越低(越容易蒸发,而蒸发吸热,电极温度下降,但形成的金属蒸汽又会给熄弧带来不利影响),热导率越高(冷却效果好,电极温度下降),则Ujf0越大。

        除了上面所说,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当上述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都给定时,介质恢复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这就是固有介质恢复强度。

        而在现实当中,介质恢复过程中电源往往会施加一电压给弧隙,这会影响到介质恢复过程。电压大小,波形不同,介质恢复的特性也就不同。这时,我们把它叫做实际介质恢复强度。


二、电压恢复过程

        电流过零后,弧隙两端的电压由零或反向电弧电压上升到电源电压的过程称为电压恢复过程。电压恢复过程中弧隙上的电压被称为恢复电压。

        恢复电压包含稳态分量(工频电压、直流电压)和暂态分量。暂态分量时间短、频率高对熄弧极为关键。恢复电压的组成与负载性质有关。

Ⅰ、开断不同性质负载的恢复电压

①阻性负载

        其电路图及波形图如下所示: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ih与u同相,ih过零时,u也过零。uhf只由u提供,于是它从零按正弦波形上升。可以看出uhf无暂态分量,也无直流电压。这种恢复电压叫做工频恢复电压。

②容性负载

        其电路图及波形图如下所示:

        ih超前于u约90°,ih过零时u约处于幅值,ih过零时电容C被充电且保持,约为u的幅值。uhf随u变化,但叠加了电容C的直流电压,表现为在u的基础上抬高了u的幅值。所以uhf最大值可达u幅值的2倍。uhf无暂态分量,稳态分量为直流电压与工频电压之和。

③感性负载

        其电路图及波形图如下所示:

        ih滞后于u约90°,ih过零时u约处于反向幅值。理论上ih过零后,uhf应从0跳变至u的反向幅值,但实际上由于弧隙两端等效电容的存在,uhf将按一快速的过渡过程上升,此后再按工频变化。

        我们在图中很明显的看到,在电流过零时,uhf产生了明显的振荡。这就是暂态分量。它产生的原因这里简单说下,首先我们知道电感的电压是等于-Ldi/dt,当i趋近于0时,它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最大。然后由于电感与系统中的分布电容发生谐振,但由于电阻的存在,谐振是衰减的。

        uhf中含有稳态分量(工频电压)和暂态分量,为瞬态恢复电压。

Ⅱ、工程实践中的恢复电压

        实际情况下,开关电器大多工作于非容性电路。一般电网中短路电流为感性。一般而言,开关电器灭弧装置的设计和试验都以开断感性电路为准。

        首先我们单独来看看它的稳态分量(工频电压)部分,首先看一个经验公式:

        其中线路因数Kx与被开断电路相数,每相弧隙数,弧隙在电路中的工作情况有关。如果全面考虑的话,分析过程太复杂,还是直接看经验值为上。

        三相开关电器中,每相弧隙都应按1.5考虑,在超高压电网中取1.3。对110kV高压断路器的工频恢复电压的最大值=1.414*1.5*110/1.732=134.71kV,这还没算上暂态量。

        然后我们再把开断过程做个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其中L为整个回路的等效电感(电源自身和线路电感),C折算到弧隙两端的等效电容(电源绕组和线路对地、线间),折算到弧隙两端的等效电阻(电源、线路等各种电、磁损耗折算)

        直接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方程组就好了。方程好列,不过解微分方程就蛋疼了。我是忘得差不多了,这边直接给结果了。

        可以解得:

        电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称为电路的固有频率。我们根据上述方程有无实数根,可以判断电路的阻尼情况。而决定有无实根的显然是根号中的部分。如果这部分大于零,则有实根;小于零,则无实根。

        综上我们很容易得到临界电阻为

        当电阻大于这个值时,为欠阻尼。当电阻小于此值,为过阻尼。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开断短路电流时,uhf多为振荡衰减的波形且表现为高频振荡。如下图所示:

        上面是定量分析。其实通过简单的定性分析,我们也能断定电阻对恢复电压的影响。回到上面的电路,当R趋于无穷大时,相当于断路,抹去这条支路不看,不就是典型的LC振荡电路嘛,那么uhf就是C上电压;当R趋于0时,相当于短路,电弧与其并联,那么uhf等于0。

        再补充一点,在热击穿中我们讲到,电弧是存在一定电阻的,这相当于并联了电阻,R会减小。这会导致振荡频率减小,阻尼作用加强。

        这也就又说明了事物的两重性。剩余电阻的出现显示了对弧柱的冷却作用不够,弧隙的介质恢复强度增长不快,不利于熄弧。但也可以使得恢复电压特性降低,这是有利于熄弧的。但是它的正面作用是远远不如负面作用,所以往往在工程实践中对电弧进行强冷是一个非常普遍灭弧方法。

        在开关电器开断能力试验标准中规定是试验线路的恢复电压特性,为了方便工程应用引入了一些特征参数来描述恢复电压。对于低压电器,有振幅因素(γ=Uhfm/Ugm)和振荡频率(f=1/2tm);对于高压电器有恢复电压峰值、峰值时间、延迟时间(表征起始上升部分的凹度)。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个经验系数,幅值系数Km一般在1.2~1.8之间,我们这里取Km的中位数1.5。上文算到110kV高压断路器的工频恢复电压最大值为134.71kV,这个值再乘上1.5,即是恢复电压幅值的一般水平202.07kV。如果按极大值算,可高达242.47kV,十分惊人。

三、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

Ⅰ、宏观角度

        电弧熄灭与否,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的竞争。即交流电流过零后,弧隙中的实际介质恢复强度特性总是高于加到弧隙上的实际恢复电压特性。我们以下图为例来说明:

        上图中实线为固有特性,虚线为实际特性。ujf在恢复电压作用下出现下降,而uhf在电弧电阻的作用下也发生了下降。图中两条虚线出现了交点,这就说明电弧会发生重燃现象。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通过恢复电压波形和剩余电流波形来判断是热击穿阶段还是电击穿阶段的介质恢复强度不够。来看看下面4张图

        图a存在剩余电流,恢复电压波形正常,显然是未击穿。

        图b存在剩余电流且很快上升至较大值,而恢复电压很快降低,这都说明电阻急剧减小,这是热击穿。

        图c一开始是没有剩余电流的,说明没有热击穿的发生,之后有电流出现,这时弧隙被击穿,显然这是电击穿。

        图d一开始有剩余电流,但逐渐归零,这也说明没有热击穿的发生,随后电流突然增大,这也是电击穿。

Ⅱ、微观角度

        游离作用小于去游离作用,则电弧电流减小,电弧最终熄灭。无论交直流电弧都是这个机理。游离与去游离的相关知识我在《断路器中电弧的产生》中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四、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Ⅰ、低压开关电器

 ①利用短弧原理灭弧

        本质上就是利用上文中提到的近阴极效应。金属灭弧栅是典型装置,一般采用绝缘板夹着许多金属栅片组成,罩住开关触头的全行程。通过吹弧(下文会详述)使电弧进入灭弧栅,长电弧被栅片切成一连串的短电弧。通过上文我们知道近阴极效应会使得电流过零,弧隙中立即出现150~250V的介质强度。设有n个金属栅片,则灭弧栅片的总介质强度为(n-1)*(150~250V)。当恢复电压始终小于该值,电弧就会熄灭。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②纵缝灭弧原理

        所谓纵缝就是灭弧室的缝隙方向与电弧的轴线平行,通常上部缝宽小于电弧直径。此类灭弧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吹弧将电弧驱入耐弧绝缘绝缘材料(石棉、水泥、陶土等)制成的具有纵缝的灭弧室,此时电弧能与缝壁紧密接触。电弧在移动过程中不断改变与缝壁接触的部位,因而冷却效果好,对熄弧有利。

        按缝隙尺寸和形式,它们又分为三种。

⑴纵向窄缝(单缝)

        此形式冷却效果好,但对残余游离气体的排出不利。在频繁开断电流时,对熄弧不利此种形式适用于操作频率不高的场合。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⑵纵向宽缝(多缝)

        此形式冷却效果差,但排出残余游离气体的性能好。实际应用上常在宽缝中设置若干绝缘隔板,形成纵向多缝。

        采用多纵缝可以减小电弧进入上部窄缝的阻力,在驱动电弧运动的电磁力给定时,可以采用比单缝灭弧室更小的缝隙,这使得其对电弧的冷却和去游离作用更强。同时宽缝的优良排气特性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综上,多纵缝的结构形式适用于较频繁开断的场合。

    由于上述优点,多纵缝灭弧装置广泛应用于低压接触器中。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⑶纵向曲缝

        纵向曲缝式又称迷宫式,它的缝壁制成凹凸相间的齿状,上下齿相互错开。同时,在电弧进入处齿长较短,愈往深处,齿长愈长。

        当电弧受到外力作用从下向上进入灭弧罩的过程中,它不仅与壁缝接触面积越来越大,而且长度也越来越长,冷却作用大增,具有很强的灭弧能力。

        但是因为缝隙愈往深处愈小,电弧在缝内运动受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所以,这种结构的灭弧罩,一定要与能让电弧受较大电动机的结构相配合,如磁吹线圈。

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纵缝灭弧原理交直流通用,常用于低压接触器。


Ⅱ、高压开关电器

①采用灭弧能力强的灭弧介质

⑴石英砂

        石英砂填充在绝缘管内作灭弧介质。熔体融化后产生的金属蒸汽扩散至石英砂缝隙遇冷迅速凝结,大大减少了弧隙中的金属蒸汽。电弧也迅速冷却复合,灭弧能力强,截流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高低压熔断器。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⑵压缩空气

        分子密度大,质点的自由行程小,能量不易积累,不易发生游离。

⑶变压器油

        利用变压器油在电弧高温的作用下,可分解出大量氢气和油蒸汽灭弧。利用氢气的高导热性和低粘度加强对弧柱的冷却作用,氢气的灭弧能力是空气的7.5倍。曾在高压断路器中占重要地位,现已逐渐被其他灭弧装置所取代。

⑷SF6气体

        利用SF6良好的电负性,具有很强的吸附电子能力,能迅速捕捉自由电子而形成稳定的负离子,为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灭弧能力。其灭弧能力比空气强100倍。

⑸真空

        当灭弧室真空度在1.33×10-3Pa以下时,电子的自由行程达43m,发生碰撞电离的概率极小。且弧柱内与弧柱外带电粒子的浓度差和温差都很大,有利于扩散。其绝缘能量比变压器油,常压下的SF6,空气都大。

②吹弧

        采用灭弧介质或电流磁场吹动电弧,可根据吹动方向进行分类。

        横吹是吹弧方向与电弧轴线相垂直,纵吹是吹动方向与电弧轴线一致,将纵吹和横吹结合起来。相同条件下横吹比纵吹效果更好。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正如上图中显示,吹弧手段常常配合灭弧栅一起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灭弧介质

        利用各种预先设计好的灭弧室,使气体或油在电弧高温下产生巨大压力,并利用喷口形成强烈吹弧。即起到对流换热、强烈冷却弧隙的作用,又起到部分取代原弧隙中游离气体或高温气体的作用。电弧被拉长或变细,受到冷却,复合加强,同时吹弧有利于扩散,最终使电弧熄灭。下图所示的是以压缩空气为吹弧介质的气吹灭弧装置。

⑵磁场

        在触头回路(主电路)中串接吹弧线圈(较粗的几匝导线,其间穿以铁心增加导磁性)。通电流后产生较大的磁通。触头分开的瞬间所产生的电弧就是载流体,它在磁通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力,把电弧拉长与冷却而灭弧。

        适当选择吹弧线圈的匝数以及铁心和铁夹板的截面积,使得开断小电流时磁场强度适当(避免电动力过小引起吹弧困难),在开断大电流时则由于磁路饱和而磁场不致过强(第一,避免过早熄弧导致过电压;第二,避免触头熔化的金属桥被过大的电动力驱赶到接触区以外,造成触头的电磨损大大增加)。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⑶产气结构

        利用能产生气体的固体绝缘材料(钢纸、有机玻璃等)兼作绝缘管和灭弧室。该材料在电弧高温作用下迅速分解气体,产生含氢高压气体。主要用于高低压熔断器。

③采用特殊金属材料制作灭弧触头

        采用熔点高、导热系数和热容量大的耐高温金属作触头材料,可以减少热电子发射和电弧中的金属蒸汽,抑制弧隙介质的游离作用。同时,触头材料还要求有较高的抗电弧、抗熔焊能力。常用的触头材料有铜钨合金和银钨合金。

④采用多断口灭弧

        采用多个灭弧室串联的多断口灭弧方式。多断口将电弧分割成多段,在相同触头行程下,增加了电弧的总长度,弧隙电阻迅速增大,强度恢复速度加快。同时每个断口上的恢复电压减小,降低了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和幅值,提高灭弧能力。其示意图下图所示:

        但在实际的开断过程中,由于灭弧装置的导电部分与断路器底座和大地间分布电容的存在,每一个断口在开断位置的电压分配和开断过程中的恢复电压分配将出现不均匀现象,影响到整个断路器的灭弧能力。

        通常在断路器的多断口上加并联电容,只要电容量足够大断口上的电压分布就接近相等,从而保证了断路器的灭弧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的计算下,这样更直观。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电容的串并联。电容的决定式为:C=εS/4πkd 。其中,ε为极板间介质介电常数,S为电容极板的正对面积,d为电容极板的距离,k为静电力常量。

        电容串联,串联后总电容的金属极板之间距离相当于各串联电容器之和,这就是说串联会导致d的增大,那么其总电容会小于串联回路中的任何一个电容量。即电容器串联时,串联容量的倒数为各容量的倒数之和。

        电容串联后,会产生分压作用,其分压比为电容量的倒数比。另外当电容器处于串联状态时,其损耗电阻也处于串联状态,会使得损耗值变大。

        电容并联,并联后总电容的金属极板的面积相当于各并联电容器之和,这就是说并联会导致S的增大。即电容器并联时,并联容量为各并联电容之和。

        电容并联后,会产生分流作用,其分流比是电容量之比。另外当电容器处于并联状态时,其损耗电阻也处于并联状态,会使得损耗值变小。

        串联电容器组,通常应用于330kV及以上的超高压线路中,其主要作用是从补偿电抗的角度来改善系统电压,其主要作用是调压,稳压。

        并联电容器组,通常并联在系统母线上,类似系统母线的一个容性负荷,它吸收系统的容性无功功率,这就相当于并联电容器向系统发出感性无功。因此,并联电容器能够向系统提供感性无功功率,改善系统运行的功率因数,提高受电端的电压水平,同时减少感性无功的输送,减少了电压和功率损耗,因而提高了线路的输电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降网损。

        回到正题,我们看等值电路图,它就是Cd与C0并联然后与Cd串联。我们可以列出如下方程组:

        显然U1>U2,若Cd≈C0,则U1=2/3U,U2=1/3U。

        我们再来并有均压电容的断路器的等值电路图:

        同理可得:

        若Cd+C>>C0,则U1=1/2U,U2=1/2U。均压完成。

⑤提高断路器触头的分离速度

        采用强力分闸弹簧(分闸速度一般为16m/s),迅速拉长电弧,有利于迅速减小弧柱内的电位梯度,增加电弧与周围介质的接触面积,加强冷却和扩散作用。

⑥在断路器主触头两端加装低值并联电阻

        分闸时,主触头Q1先断开,产生电弧。因有并联电阻,恢复电压为欠阻尼的情况,降低了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和幅值,主触头上的电弧很快熄灭。接着断开辅助触头Q2,由于电阻r的限流和阻尼作用,辅助触头上的电弧也容易熄灭。详见《操作过电压之一——切空载线路(电容性元件)》。

        合闸时,辅助触点先合,让其预合在电阻性负荷上,然后合上主触头避免合闸过电压。详见《操作过电压之二——合空载线路(电容性元件)》。

        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中的r要小于上文中1/2*√(L/C),否则不能使恢复电压呈过阻尼态。但该电阻值不能过小,过小则主触头灭弧后辅助触头开断困难。

⑦附加同步开断装置

        开关电器的触头在交流电流过零时,瞬时分开,并以极高的速度拉开到足以承受恢复电压而不发生间隙击穿的距离,则弧隙中将不产生电弧。

        这是因为理论上交流电流为零时开断,将不产生热量,不存在热电离。由于其中灭弧介质处于未电离态,只需要较小的极间距离,就可承受较高的恢复电压,从而避免发生电击穿的发生。

        这种开断电路的方法叫同步开断。理想的同步开断装置无需采用灭弧装置,然而实际上非常难以实现。首先不能保证稳定地每次恰好在电流过零时分开,其次不能简便地使动触头获得所需的高速度。

        所以在工程上实际应用的是带灭弧装置的同步开断装置,即在现有的开关电器灭弧装置上加上同步开断装置,使触头在电流过零前极短时刻分开,同时提高触头运动速度,使触头从分开到电流过零这段时间内动、静触头能分开到足够距离。

        带有压缩空气灭弧装置的同步开断装置示意图如下:

⑧并联晶闸管

        利用晶闸管具有可控单向导电的性质。

        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将晶闸管与开关电器S并联,在交流电流的流向如上图所示方向时,将开关S的触头分开,同时使晶闸管V触发导通,于是开断电流将从V中流过。由于V的电压降大大低于生弧电压,弧隙中将无电流。

        此后,当晶闸管V中交流电流过零时,它将自动闭锁。这种综合有触头开关电器和晶闸管而成的开关,称为混合式开关。

        其优点有:第一,触头分开时刻的稳定性要求降低;第二,有较长的时间让动触头在电流过零时达到一定的开距,从而可以减小动触头的运动速度;第三,弧隙中只流过数值较小的电流且持续时间较短,弧隙中气体电离情况不太严重,所以在电流过零后弧隙的介质恢复强度数值较高,从而使现有的灭弧装置能够开断更大的电流。

        但其结构复杂,造价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五、小结

        至此,交流电流的灭弧就全部介绍完毕了。列在高压中的方法由于造价问题,一般不在低压中使用;但列在低压中的方法一般不在高压中运行,特别是以近阴极效应为原理的短弧灭弧,只用于低压开关电器。在四中罗列灭弧方法有一些在直流中同样有效,在接下来的直流篇中,如果有重复的,我只会列一个名字,下期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路器中电弧的控制(交流电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