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孩子到点就写作业,学习认真得不得了。可自己家的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不管是吼还是哄,孩子就是不肯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孩子缺乏内驱力的表现。
内驱力,就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想做、想学的动力。拥有内驱力的孩子,在遭受挫折后依旧能保持前进的动力。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
要给孩子“制造”成功
挫折太多会让孩子变得消极,成功则能给孩子带来“我相信我能做到”的胜任感。
《阿甘正传》里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从被排挤打骂到开始改变,阿甘的人生转折点源于好友珍妮的那一句:“快跑”。
奔跑是阿甘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他开始行动了。
试想一下,如果珍妮说的是:“你要想办法,你要聪明一点。”
这些事超出了阿甘的能力范围,他根本做不到,也不会行动。
没有行动,也就无法改写人生。
一件事,如果难度太大,孩子怎么做都没办法过关,他很快就会放弃。
所以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不妨降低任务的难度,给孩子“制造”成功。比如,孩子原本不爱阅读,可以从每天阅读5分钟开始培养习惯,先让他获得一些我能做到的成就感,孩子的行动力会变得更强。
要给孩子正向的反馈
当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家长会为孩子的一点点小进步而欢呼喝彩。
父母兴奋的眼神和积极的语言,鼓舞着孩子在一次又一次摔倒后重新站起来。得到正向反馈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内心生发出一种满足感。
电影《垫底辣妹》讲述了一个学渣逆袭的励志故事。高二学生沙耶加原本学习堪忧,无法正常毕业,却在补习班老师坪田的鼓励下成长成才。
影片中,沙耶加就算考了0分,坪田老师依然笑意盈盈,赞美沙耶加回答问题时的清奇脑洞。老师持续的鼓励,唤醒了沙耶加内在的力量,让她从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垫底”学生,经过两年的不断奋斗,最终考取了日本顶级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学习落后时,不要去打击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比如孩子练字,与其指着没写好的字要求孩子改正,不如指出写得好的字,跟孩子说:“这几个字写得真不错啊!最近进步很大。”这时孩子就很开心,再跟孩子说哪几个需要注意下,孩子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让孩子多做决定
孩子的自主感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当孩子学会为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他才会为自己负责,把事情做好。
童星林妙可9岁时就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却在二十多岁时,经历了几次艺考失败后,去往一所普通的学校上大学。
起点这么高的林妙可,为何却走向了平庸,这跟她的妈妈刘喆平控制欲太强有关。
为了孩子的演艺事业,妈妈不惜放弃大学教授的职业,带着女儿到处试镜。女儿成名之后,从穿着打扮到举手投足,再到每一个合约、每一场活动,妈妈都要亲自管控。
妈妈的全方位掌控,让林妙可变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千万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父母要做的是,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孩子,他可以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同时,在生活上,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经常给他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独立自主地完成。
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做主时,就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欢喜。
帮助孩子培养内在目标
目标像灯塔,指引着行动的方向。
想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出生在破落的贵族之家,父母需要为家庭生计奔波,父亲期待伽利略像祖父一样成为有名望的医生,将他送进医学院。
伽利略的老师、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却发现他对数学和物理学充满兴趣,并鼓励他自学研究。
玛窦•利奇的话在伽利略的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他开始废寝忘食钻研各种数学和物理学问题。即使在被迫辍学打工和被宗教迫害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最终在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哲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之父”。
孩子原本都是有目标的,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宇航员,有的人想做大老板,也有人只想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梦想,留心孩子的热爱,并在关键时刻提醒他,不要迷失了方向。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激发孩子内心的那股力量。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动力满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