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合并的123
数据的统一,司机的全生命流程的管理,
以司机维度、订单维度对信息进行整合。合并的同时要考虑两方数据库的兼容性,如果存在差异性,应如何通过第三方接口去转变这样的差异。
产品,要以结果为导向,生活可以只注重过程的享受而不去顾虑结果,但做产品是工作,以结果作为导向。从0到1做产品,如果没有1的终点,那就只能说是0的失败。
关于激励体系的拓展:for源来
为什么要做激励体系?建立成长积分和金币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网站的维度:服务的资源根据用户的级别进行不同的配置,从而形成激励。
用户的维度:差异化的对比,头衔的名誉满足感,排行榜的
关于用户价值的思考:for C端产品
产品&运营,产品&技术,都是相辅相成的。产品运营不分家,运营带来数据的提升。产品模型稳定的时候,只能依靠运营来来改变用户认知,提高用户价值(金钱,时间,身体,情感)
产品运营不冲突,产品模型决定业务的天花板。运营等各种职能帮助产品接近它的天花板。
工作当中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寻找边界条件。以下为摘录,来自桔子堆。
(1.批判性思维不是喜欢质疑或者喜欢问为什么,而是擅长发现规则的边界
人是天生擅长寻找并服从规则的,而规则总有适用的范围。例如,有一个开关可以切换A和B,AB都很好但A比B更好一点。当开关初始是A的时候,一周后有90%的人保持A,10%的人切换到B;当开关初始是B的时候,一周后30%的人切换到A,70%的人保持B。当人们尝试了默认规则并且觉得OK时,许多人会选择适应和服从既有规则,留在安全区里,批判性思维的人会尝试去寻找规则的边界,探索更多的可能。
2.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是训练质疑和提问,而是训练找规则和找规则边界的能力
喜欢质疑和喜欢问为什么只是一种外在特征,有这种特征的人会有更多源动力去自我训练寻找规则边界的能力,相较而言可能会更擅长理解规则、寻找边界和寻找新规则,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意见。然而也见过有人认知到提问的好处,于是刻意去找问题提,这种行为并没有形成寻找规则边界的源动力,所以很长时间之后仍然没有训练出很好的批判性思维。
3.批判性思维催生边界拓展和自我进化,形成组合拳,成为复杂环境下的竞争力
自我进化的是保持竞争力的手段。一个蓝海领域混沌初开的时候,大家都是无知的状态。这时候一些人会率先找到几条非常有效的规则,取得竞争优势,夺取一部分资源。然后,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这些规则,大家纷纷将之奉为铁律,竞争会发展为资源的血拼。再然后,有一些人批判性思维的人逐渐找到这些“铁律”的边界,有些情况下铁律也会失灵。如果超越边界之后能发现很大的价值,会成为一片新的混沌初开的蓝海,继续奉行“旧铁律”的“大佬”有可能被弯道超车。即便没有发现足够大的价值,边界外的这部分也能形成新的规则,作为原有规则的补充,形成组合拳,完成一次自我进化,竞争优势提升。越复杂的领域越需要丰富的组合拳和不断自我进化的能力。
举个边界拓展例子。当线上出行行业都在用抢单交易时,有个人发现平台派单可以降低人工交易的成本和随机性,大幅提升成交率。“派单比抢单好”成了交易效率的铁律。批判性思维会考虑,派单一定在所有场景下都是最高效的吗,会有效率失灵的情况吗,什么情况下会失灵,失灵了该怎么办?派单是基于算法的规划,规则确定后,成千上万的订单都能按照这条制定好的算法运行。可是,有限的算法很难照顾无限的场景。例如,当司机往南开车回家时,系统派一个往北的长单,对司机来说是一种灾难,这时候抢单可能更加高效,但不一定最高效。于是这个场景催生了顺路接单的功能,既利用了派单的高效,又解决了问题,在原有随机派单下增加了一招组合拳。
再举个边界外发现新蓝海的例子。拼车场景下,派单的高效可能导致拼成的低效。假如用户A预约9:00出发的拼车,用户B预约9:20出发的拼车,A和B同起点同终点,当A和B发出订单之后,派单算法会因为时间不匹配而让A和B拼不成。实际上,如果A和B线下可以协商后互相迁就一下,比如A不赶时间,跟B一起9:20出发,两个人都能拼成了,双方最多都能节省了一半的钱。再到全局去看一下所有的稀疏订单拼车场景,交易引擎的成交速度越高效,拼成的效率越低。从线下现状来看,反而是黑车的call center,人工电话接单加沟通的原始模式在稀疏拼车场景运作的更高效,但是显然人工交易效率还是不够高,值得进一步探索。这就是边界之外发现了一片新的蓝海,入局者又要在这片蓝海中重新寻找什么是这个领域的“铁律”,以及新铁律的新边界。)
关于实体属性:每一个实体都带有自己的属性,比如实体(客户)属性(ID,姓名,电话号码,民族)通过ID将实体和实体进行关联构建表,以1对1或1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所以,要明白功能的设计是为哪些实体来设计的,而实体属性能够关联怎样的。
关于交互的想法:产品是决定把什么信息传递给用户,交互是如何把信息更好的传递给用户。交互会更在意告诉用户结果的同时会告知解决办法,即使没有解决方法,更加在意用户的主观状态。
我们现在做的东西:第一次在意识里对项目有所认识,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在没有SaaS化之前只能说是为合资公司做的项目,我们的项目为合资公司带来了价值,减少了他们工作冗杂的表单,用机器(计算机软件)替代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满足合资公司的基础之上,我们去延伸化项目成为产品,去实现工作流,SaaS化后的产品是为了将数据隔离开来为更多的合资公司使用,扩展至AMC部门可使用的产品。产品化思维,为AMC建立标准的工单系统,解决不同场景下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