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上看了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有两张照片吸引了我,我保存下来,心里有了一个打算。
第一节课,表扬了孩子们认真早读,然后将第一张图片出示给孩子们看。
“你们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个人站得很高,都看到灿烂的云彩里去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说话时还带上形容词:灿烂。我仔细看了一下图,远处的云彩确实灿烂。
“我看到那个那个人站在书上的,层层叠叠,好多好多书。”呀,又一个“层层叠叠”。我惊讶于孩子的表达。
“我看到中间那个人也站在书上,看到远处的蓝天白云,还有城市。”
“我看到最左边的人站在地上,看到眼前的花儿和蝴蝶。”
“你觉得这张图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多读书,可以看得很高,很远。”
“这个人很喜欢很喜欢读书。”
“书读得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读很多书,可以看到很美的风景。”
“我觉得我也想读那么多书,站到最高。”
……
我出示第二张图片,再问:“你们又看到什么呢?”
“左边那个人,脑袋里装了好多书。右边那个人,脑袋里没有书。”
“看看他们的表情,又什么发现?”
“左边那个人,脸上很平静。很淡定。”我仔细看了,不得不佩服孩子对“淡定”一次的理解。
“右边那个人,在跟对面的人吵架。”
“右边那个人,很生气。张大嘴巴吼。”
“右边那个人的情绪不好。”看来最近引导孩子们认识情绪,有了一定的效果。
“跟我一起读一读上面的这句话: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跟着读。
“读了这句话,你们怎么想?”
“经常读书,不会轻易发脾气。”
“我觉得读书可以让别人觉得温暖。”
“经常读书的人,确实会让别人觉得温暖。还可以让自己也很温暖哦。”我回应孩子的话。
“我觉得脑子里很多事,可以生活得有趣呢。”啊哈,他们居然也能懂“情趣”的大概意思哦。
“脑袋里有书,就爱动脑筋呢。”
“是啊,多读书,多思考,判断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我回应到,“比如某个同学做了一件事,你认真思考,就不会轻易评判他,指责他。你感觉他做得很好,就跟他学习;你觉得做得不好,就反思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扰。你们都是好样的哦!”
我在黑板上写下: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孩子们一起读,然后说:“今天 ,是爱读书的人的节日哦。给你们看这两张图片,就是给你们庆祝节日,因为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小朋友。今天晚上回去,把这两张图片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今天是不是也过节日呢?”
孩子们笑嘻嘻地回答:“好。”
2.上班路上听文芳《教育的勇气》共读课程31:教育孩子需要执“大端”。关注孩子的生命节律,推动孩子的成长。生命的节律包括身体自然成长的节律,语言动作与认知能力发展的节律。这里就涉及到生命个体的复杂性与生命成长的共性。文芳倡导“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倡导我们不断地去和小孩对话,不断地给予回应。向孩子学习,才能推动孩子的学习。他的观点与成尚荣先生的“更大坐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整天犹如陀螺一般旋转,来不及细细品味文芳的这些观点,但是我相信,他的这些观点,其实已经渗透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当我坐下来记下这些文字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我不愿意过度地消耗自己的身体,只是简单地记下。读书日,允许自己用这样地方式来读。
3.下班的路上和回家空闲的时间,又听了一会儿《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书。知道了四种不好的过激情绪:过分的烦躁,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抑郁,过分的内疚。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表现。这些坏情绪是怎么来的呢?观点很多书上都提到过:坏情绪不是来自于事件A,而是来自于思维模式B,导致了坏情绪C。
常见的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导致情绪和行为用力过猛: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结果呢,容易出现十条非理性人生信条: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人和事情都应该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发展;如果事情没有如我所愿,是别人的错;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抱有深深的忧虑;寻找完美解决方案;逃避、无视困难或责任;不敢全情投入一件事;原生家庭或以前创伤造成现在的困境;不知道如何面对人性的丑恶。
走出这种误区,六个字:尽人事,知天命——尽我所能,去解决我的问题;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不去想,只是去接受这个客观事实。
看似有些鸡汤,倒也不无道理。一心二用时听听,倒也解乏。
读书,读人,读己。
读书日里,总要翻上几页纸质书,枕着书香,入梦。
“这个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