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这句话从何而来,有没有道理?

这句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隐士荣启期说的。

首先这肯定不是荣启期的原话。春秋时期的人说什么白话不知道,但是要通过文言文记录下来,绝对不会这么现代——荣启期说的是“贫者士之常也”。

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贫穷,是士人的常态啊”。但是一句话脱离了上下语境单独理解,肯定是不完整的。理解一句话是否符合事实,符合时代,是需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

贫穷是士人的常态——这充其量算是荣启期对自己的认识范围之内,士人生存状态的一个大概性总结,根本就不存在普遍性,当然就不是真理。

所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没有道理。

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根本代表不了世间士人的真实状态,以及其他人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看法。

从“贫者”荣启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有道理的。从有钱的士子角度来看,这就是胡说八道。

荣启期非常穷,但是他安贫乐道。因而得到孔子的记载,随着孔子成圣,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所推崇的高士。

一代代流传演变下来,历史上高人说的话,配合上后代有些确实很穷的士人心理,一句完全没道理的话反而变得有些道理的样子。

孔子真的认为“贫者士之常也”吗?读通整篇记载荣启期事迹的文章,我们就会知道,并非如此。

这个故事出自列御寇的《列子·天瑞》: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孔子游历经过泰山,在野外见到了荣启期。他披着鹿皮,用绳子当作腰带像个野人,却一点也不忧愁,自顾自弹琴高歌。

荣启期何许人也?

荣氏祖先与西周姬姓同宗。周王宗室姬霞封于荣锜涧,称荣公,后来就以“荣”为姓氏。荣启期为宗室后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他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

西晋陆云《荣启期赞》:

荣启期者,周时人也。值衰世之季末,当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遗物求己。搠怀玄妙之门,求意希微之域。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

他是个有学问、有德行却被社会抛弃或者说主动抛弃社会的知识分子。

这样一个人,却一点都不郁闷、忧愁。孔子碰到他的时候都九十多了,衣衫褴褛却自得其乐,这让追求礼仪、事功的孔子很不明白。所以孔子就发问了:“先生怎么这么快乐啊?”

荣启期回答说:“我的快乐很多啊。人是万物之灵,我生而为人,有思想,是第一乐;人分男女,男尊女卑(时代局限性),我生而为男人,这是第二乐;人有生而夭折、早死的,我活了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这句话从何而来,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