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打开人类认知真相》

作者罗伯特·赖特把佛学和进化心理学结合在了一起,用现代进化心理学的理论验证了古老佛学的正确性,书中提到很多冥想、无我、空、无相,开始对冥想这个词的理解是幻想,冥想可能是西方佛教徒最关注也最痴迷的要点,他们可能往往先成为善于冥想者,再成为精通佛学者。通过罗伯特·赖特的冥想经历,我们可以了解这一观察世界的方法。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
冥想训练
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
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练习,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称止息。也叫胎息。
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于静。

冥想中其实可以提升自我,接受甚至欣然接纳某种令人厌烦的感觉,可以使你与之产生一种临界距离,最终使厌烦的感觉消退。就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外面下着雨,有了雨声我可能睡不着,这个时候就会烦躁,可能会导致失眠,书中说万物皆为空,所谓的空可能就是当你冥想的时候与环境合二为一的时候大脑就会是空的状态,就不存在失眠。佛学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诸法无我”,那么,“我”到底存不存在?
他举“路怒”的例子来说明执念于个人体验的结果。愤怒是人类的原始感觉,在最早时可能会帮助人确立威信,树立形象,但在高速公路上,路怒却可能除了伤害自己与他人而毫无价值——路怒情绪的确让人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却无视了最基本的原则和常识,成了毫无意义的宣泄而已。

那么,反驳者可能会说,无我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感觉,把人重塑成无情的样子吗?作者在书中描写的路遇蜥蜴一事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罗伯特·赖特在树林散步时遇见一只蜥蜴,对方由于惊吓而僵在路上,紧张地观察四周,准备做出下一步的反应。罗伯特想到,有可能蜥蜴此刻正基于它所了解的世界做出判断,这在人这种高等生物的视角看来有些可笑或简单,但在那一刻,如果有更高等的生物看着罗伯特和蜥蜴,他们二者又何尝不是一类呢?

所以,无我更像是将我融入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无情,不是对万物毫无感觉,而是能从更广的视野看待万物,理解万物。无我的境界摆脱了科学的机械性,更加博大,它有科学的理性,却又升华成为“感性的理性”。如果用无我的方法破除现代人类对甜食的过分贪求,可以避免“超量摄入有害健康”的说教,而看清贪求甜食的本质是“原始错觉”。

“洞见”作为的中文版书名,更好地诠释了本书的精髓。从进化心理学及现代科学角度来阐释经典佛学理论,比如“四圣谛、无我、无相、空”等的概念以及丰富内涵。无我是洞见的境界,冥想则是洞见的方法之一。书中常提到的《黑客帝国》那样告诉我们,你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但是通过正念自控,你能够见山是山,然后又见山不是山,最后真实地见山是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洞见——打开人类认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