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粤匪檄

20200406我思故我在23/1000学习成长21 (3h)

太平军西征军在千里长江两岸取得了辉煌战果,江忠源、吴文镕先后兵败而亡。

又报围攻武昌的太平军分兵为二,一支由北王之弟韦俊统率,继续攻打武昌城,一支由翼王胞兄石祥祯与曾天养、林绍璋、罗大纲等统率,名号征湘军,挺进湖南,要打通天京至两广的道路。咸丰帝降旨,令曾国藩尽快从衡州发兵,堵住征湘军南下,并进而北上救援武汉。

曾仍按兵不动。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向广东订购的洋炮还只到八十座,大部分未到。二是大军启程,要几千夫役,这笔银子尚无着落。这几个月招募水师,开办船厂,靠的是郭嵩焘募来的二十万两银子。国库空虚,朝廷所拨的银子远不够用。湖南藩库只原来那一千号人的饷银,一两银子也未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银子,哪来的先行粮草?甚至连勇丁们近来训练的劲头也大大降低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曾不能对任何人讲的:有意缓点出兵,隔岸观火,看看骆秉章和鲍起豹在长毛面前丢城失地的狼狈相,到那时自己再来收拾残局,扬眉吐气,岂不更好?

洋炮很快就来,银子却让曾头痛。为筹集军饷,曾应杨家后人之请上奏咸丰,准许为其祖父曾在湖北巡抚任上贪污受贿而官声恶劣的杨健在原籍建乡贤祠。

出兵前夕,曾国藩亲拟檄文。

他想到了模范文章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骆宾王对武则天熟,武氏许多把柄都在骆的手里。但曾国藩对洪秀全、杨秀清一无所知,对长毛也不甚清楚。只感觉到长毛的凶恶,恨朝廷命官,但并没有亲眼看见他们做过什么坏事。不过长毛都是强盗之列,必须痛骂一顿,以激起国人的仇恨。写好后感觉不如骆的文章,接受事实,命大量誊抄,四处张贴,人人皆知。

办好这件事后,他又开始考虑另一件大事。水陆两支人马,加上夫役在内近两万人,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朝中内阁那样的机构,自己把主要精力摆在克敌制胜方面。

咸丰四年正月底,各种准备工作就绪,朝廷又下达一道紧急命令,令曾南下赴武汉。

出发前夕,青年学子王闿运来访。

寒暄过后王恺运肯定了《讨粤匪檄》的激励作用,并指出它的一大失误,回避了洪杨叛逆的主要意图。洪杨的《奉天讨胡檄》虽然胆大妄为,罪不可赦,但就文论文,在蛊惑人心、欺蒙世人这点上,却有它的独到之处。用来煽动人心的正是所谓‘用夏变夷’‘誓扫胡尘’,此中祸心,恶毒至极,厉害至极。窃以为《讨粤匪檄》正要从此等地方驳斥起。然则遗憾的是,檄文绕过了它,使人读后,觉得明公的军队不是勤王之师,倒是一支卫道之师、护教之师。”

王闿运继续说:“洪杨檄文不值一驳,说什么满人是夷狄、是胡人,纯是一派胡言。若说夷狄,洪杨自己就是夷狄,我们都是夷狄。荆楚一带,在春秋时为蛮夷之地,我们不都是夷狄的后人吗?满洲早在唐代,便已列入华夏版图,明代还受过朝廷封爵,怎么能说满人不是中国人呢?”

曾不仅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自己也曾想到要批驳洪杨的夷夏之论,只是不好措辞,故有意回避这个问题,着重在维护君臣人伦、孔孟礼义上作文章。难怪檄文力量不足,看来不是气势不够,而是识见不高的缘故。

王私下对曾讲这篇文章不可再张贴,以免有人从中挑刺,议论长短。满人入关二百年来,历代都对汉人防范甚严。

曾认可并留王在身边,并婉拒他的帝王之说。

血祭完正准备出发,接咸丰旨,曾因为杨健请入乡贤祠,实属大干律令,部议革职严办。皇帝思曾国藩将统率湘勇北上剿贼,改为降二级留用。

还好朝廷终于准许了曾之前的所请,以塔齐布为长沙协副将,取代清德的地位,曾认为这是他与鲍起豹较量的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将降二级处分的那层阴影大为冲淡。皇上对我毕竟还是相信的,曾国藩心里想。

来自唐浩明版《曾国藩》by kid 05

你可能感兴趣的:(讨粤匪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