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这是2021年在二钊频道发布的第17篇文章

因为广州疫情涉及到了我所在的区域,所以在上周,公司决定凡是需要搭乘公共交通的员工,都居家办公。

然而居家办公并没有别人想象中的那么自由,第一天居家办公下来,发现自己工作没有做好,休息也没有休息好。

这倒不是因为楼上在装修。

家人问我,这么吵你还能坐得住?

事实上,声音环境对我影响并不大,当我在做一件事时,嘈杂声并不会让我烦躁分神。

问题在于我自身无法进入工作。

那为什么无法好好进入工作呢?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仪式感

回想一下日常上班,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层层的“仪式感”加持了“上班状态”。

仪式感,就是走出家门,前往上班路上,就是对心理一次“去工作”的心理暗示,而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的那一刻,上班的仪式感完成。

虽然我早早换上了工作时的衣服,按时打开了电脑,但潜意识里个人状态的转化时长远远短于平日的。“仪式感“没有了,自己没有很好地进入“状态”。

仪式感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环境不同。身边没有了都在工作的的同事,周遭的居家的环境让心理处于松弛生活的状态,偶尔还有咪胖和小宝的撒娇捣乱,唉呀这谁还受得了呀。

于是一上午都处于混乱的工作状态。

居家办公第一天结束后到了第二天,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平时由于早起,中午我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休息恢复精力,居家办公还是5点多6点起床。

平时办公到点就吃饭、午休,再正常上班。可因为在家,进入状态比较晚,到了饭点了,还在工作。吃完饭后想午休,一看时间又到了下午上班时间。

因为居家办公,愈发不敢偷懒,毕竟谁也看不到你在干什么。于是就这么紧绷到下班时间,下班后依然是忙碌的家庭、社群和孩子,依然十二点才入睡。

这不仅让我缺少上班的仪式感也缺少“午休“的仪式感。原本补充精力的小憇时光没有了,第二天人非常疲惫。

休息不好,对着电脑时间过长,眼睛出现了疲累酸痛,注意力又更不集中了,很容易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为自己创造仪式感

梳理完原因后,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调整。

环境不允许,那么就额外增加自己的上班仪式感。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以下的步骤:

第一步,借助工具。

提前一晚上设定日程闹钟,包括上班打卡、午餐、午休、下午工作、下班的闹钟,由闹钟来提醒自己每天的进程。

第二步,留出增加仪式感的时间。

一起床就换上上班时穿衣服,提前让自己走出居家休闲的状态并预留适应时间。

第三步,将工作事项具象化。

提前十分钟打开电脑 ,拿出OKR,逐一比对运营进度,列出工作清单。具体的文字和数字能让我聚集目标,不轻易分心。

第四步,屏蔽干扰。

关掉所有社群通知消息,只置顶工作微信。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必须减少容易干扰工作的事项。

第五步,设置番茄钟短时高效利用好精力。

由于居家办公比日常办公更难集中精神持续时间也更短,所以为了不消耗不必要的精力,把原来工作45分钟一个番茄钟改为了35分钟一个番茄钟。

而休息的5分钟间隙,会尽可能像往常工作一样,喝水、远眺。

整个过程坚决按闹钟和番茄钟进行工作,并且中午强制自己至少保证20分钟休息——事实证明,因为过于疲劳,基本头沾枕头就睡着了。

调整执行,反馈再复盘

执行了以上步骤的当天,效率提高了不少。当天即使楼上的电钻响个不停,依然高效完成完成两件重要的工作。

感觉这样的方式能快速帮助自己进入状态之后  ,我还是有点小得意和小兴奋的,这样正向的反馈又给我带来了信心,然后又跃跃欲试进行了一轮优化。

把番茄钟间隙休息时间从单纯的喝水、远眺增加到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扫地、晾晒衣服。当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时候,大脑反而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既充分地利用了番茄钟的休息碎片时间,又通过不同的劳力协作得到了相对足够的休整。

正当我对自己的居家工作安排洋洋自得时,接到了公司的通知,居家办公结束。

这次的居家办公体验虽然短暂,但却让我感受特别深。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你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时,我们能否坚持 自己初衷?到底是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还是内在动机的力量更大?

我想答案已经有了——当一个人内在专注时,外在的影响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