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的CEO傅盛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别是认知。
这句话,对于不同的文章同样适用。文章与文章之间唯一的差别是内涵。
这是个信息化泛滥的社会,前有无数先辈流传的经典佳作,现有每天层出不穷的当代好文,因为科技的发展,因为网络的便利,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谁可以让自己的声音流传千古?谁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再近一点说,谁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受欢迎、更深入人心?我想,内涵可能是最好的门槛。
有内涵的写手,要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一个作者,都是在用文字书写自己的生命,一个鲜活的有情感的有追求的生命,落到纸上的文字,也会有活力有张力有感染力。
比如著名作家严歌苓,她的多篇小说得到了无数中外读者的热爱,更有多部小说如《芳华》、《小姨多鹤》被搬上了荧屏。而她创造的过程可谓是用生命来写作。《芳华》是取材于她在12岁时入伍的一支文艺兵部队。讲述的是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少年,在成长中经历爱情萌芽和命运变数的故事。而为了写好《小姨多鹤》,严歌苓特别到日本居住了一段时间,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日本女人的勤劳、含蓄和宁静的品质,从而成功地刻画出了同为东方人但不同国度之间的女人的细微差别。
严歌苓说。“我最好的创作灵感便是生活,生活中得到的那些真实故事,通过构思让想象力飞翔,让它们从水变成酒……”
因此,当然我们希望自己做一个内涵的写手,一定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底蕴,通过多读书、多学习、多参与、多经历来充实自己的5生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有内涵的写手,要写出文字的深度。
有深度的文章,并不是指文字的晦涩难懂,而是无论你的文字是华丽还是直白,无论你的词汇是丰盈还是简洁,你表达的内容都是有价值的,有深度的,值得别人欣赏和思考的。
但我们通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明明有很多想法和观点,但能够表达出来的很少,就是俗语说的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说明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那需要怎么做,最近PETER老师在《从零开始学写作》的系列课程分享中提到的方法就特别有启发:持续输出、建立反馈和创建里程碑。
具体说来,首先持续输出,是指无论你现在的基础如何,只要你愿意写,就开始动笔,坚持每天输出,比如PETER老师从2014年开始直到现在,坚持每天有一到两小时的写作时间,雷打不动,逼自己的身体养成了写作的条件反射,习惯养成后,写作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反馈,可以把自己写作的文章发在朋友圈、社群、公众号、各大写作平台,这样容易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有利于建立对自己写作能力的真实认知,并且了解到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如果是参加一定的写作训练营效果会更好,因为会有老师和同学给你及时的鼓励和真诚的点评,让你更有针对性改善和更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是创建自己的里程碑事件。可以隔段时间给自己设置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比如你的文章在朋友圈有多少人点赞?在平台有多少粉丝?或者变现能力如何?这里的目标设置要具体话,有时间有体化指标,还要结合自己当下的实际水平和工作状况,这样能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里程碑,也会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总之,要想写出文字的深度,就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输入和输出能力。
有内涵的写手,要传出普世的价值。
任何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都必须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向读者传递一定的价值和观点的。可以是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或弊端,也可以是弘扬美好的生活和社会,可以是以史鉴今,也可以是展望未来,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的文章,都应该是值得别人欣赏和思考,能够给别人启迪或学习的。
比如鲁迅的文章,大多是呼吁中国人看到我们自身的沉疴宿疾,尽早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清醒,投入到改造社会创建新文明的时代运动中去。
比如辛弃疾的诗篇,大多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无论身在何方,不忘北宋被侵之耻,不堕报国之志,直到生命的尽头,也写下《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反观我们现在的文章,无论是文字的数量、书籍的出版量还是传播量,都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年代,但大多数文章往往是消费型快餐,或仅仅抒发自己的感受,或为了流量而蹭热点,根本经不起时代的推敲,没有深度和价值可言,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当然,任何时代能够成为经典的都毕竟是少数,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对文章价值传播的反思。
电脑的发明提供了我们写作的便利,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我们传播的渠道,更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便捷平台,可以说,这是以写作来表现自己的最好时代。
因此,但愿在2019,每一个热爱写作的小伙伴,都可以好好利用这样的时代,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