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削藩失败,在于自己,他的处理方法和他的性格让他功败垂成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削藩失败失败呢?其实细细品来,其实这与建文帝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去,朱允炆即位,因为他的年号是建文,所以习贯上称他为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确立了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立了马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标即建文帝的父亲为太子,并花了大量心血去培养这位未来的储君,这位太子在史书中被描述为仁孝、温和而有儒土风度。

可惜的是,这位饱学的太子朱标在他37岁的壮年就突然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之后他又立了朱史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让他将来继承大统。

朱允炆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向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用武的局面。洪武时,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

《大明律》中还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土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在这种局面下,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文帝即位后,没有沿袭朱元璋的体制,大刀阔斧地改掉了尚武的风气,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同时,大开科举考试,并屡次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土士,授以官职。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太祖朱元璋治国以以刚猛著称,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建文帝对于祖父重典治国所造成的恐怖气氛,是深有体会的。

建文帝登基后立即着手全面改革洪武吏治,力图在他执政期间,创造出祥和的氛围。即位仅一个多月,他就果断地下诏宽刑省狱,纠正了大批洪武时期的冤假错案,受到牵连的无辜官吏得以恢复职位,被流放异乡的人也得以返乡。

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关押的犯人比洪武朝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由于年轻的建文帝,书生气十足又温文尔雅,他的性格腼腆,他没有他父亲那样是从小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经验,所以自然而然就缺乏做皇帝必备的勇敢和决断力,又由于建文帝是匆忙之间被立为储君,并没有多少实际治国经验。所以建文帝比起他那些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来,他也没有那种坚定的自信和强大的控御能力。

建文帝朱允炆在所有的事情中,处置最不得当的就是削藩的问题。

本来朱元璋派自已的儿子到各地为王,本意是为了让他们做皇室的屏障,抵御外部侵略或是镇压内部叛乱。

但是朱元璋却给这些藩王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手中握有重兵,很快就成了新皇帝的心腹之患。到了建文帝即位后,这种形势表现的愈发的严峻。

建文帝为此心中是十分的担忧和无奈。那时候黄子澄就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安慰他,说他才是皇朝正统继承人,根本不必害怕。

等到朱允炆登上皇位时,所幸的是朱元璋的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已经相继死去,四子燕王朱棣就成了皇室中最年长的人了。而且他的封地在北边,扼守防御蒙古的第一线,位尊权重,实权最大,所以他也就成为新皇帝潜在敌人中最具危险性的一个。

当建文帝把心中的顾虑和他的三个亲信大臣商量后,得出的一致意见就是要迅速削藩。这个决定本来并没有错,但错的是他们选择的削藩方法。

建文帝登基的这一年,刚刚处理完朱元璋的丧事,朱允炆就派出一支军队去奇袭周王朱楠的封地开封,并把周王逮捕,废为平民后发往云南。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严厉手段使所有的藩王都大吃一惊,心里全都非常惊恐。随后,建文帝又找各种理由处置了岷王、湘王、代王,撤消了他们的封国,有的被软禁,有的被废为庶人。

这种急风暴雨式的处置方式使封地在北京的燕王也感到胆战心惊,深知自己也离那一天不远了。同时建文帝也为自己的安危和执政的历程,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朱棣本来就怀有异心,又听从了僧人谋士道行和尚的劝告,终于下决心诞而走险。可是他又需要时间进行准备,不可能立即起兵。

到了这削藩的紧要的关头,出现令人疑惑的一幕,建文帝对燕王的处置上表现出了意料之外的优柔寡断。全然没有以前对待那些藩王的厉风急雨般的果断,反而是他派人去监察燕王的行动。

燕王也知道当前的形势,对他是极为不利的,他就装作精神失常,装疯卖傻、胡言乱语。建文帝得到这样的回报,心里更加犹豫。

在此之前他用严厉的手段处置那些落王,是因为那些藩王确实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过错,使他师出有名。

可是燕王却是一个例外,燕王行事谨慎,燕王没有抓住他什么把柄,反而感觉燕王镇守边疆为国家立有大功。这时又见燕王生病,心中更加不忍,对燕王的处置也一直迟迟没有决定。

就在朱允炆还犹豫不决的时候,燕王却已经开始在自己王府的高墙深院中训练士兵,制造武器了。后来,在燕王几次请求之下,建文帝居然放回了燕王留在南京做人质的几个儿子。燕王这时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甚至还高兴地振臂高呼:“天助我也!

建文帝的这种妇人之仁被后代的史家们评为最愚蠢的举动。

燕王在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公开发动叛变,率军南下,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以“清君侧”为名开始了他的篡位行动。

建文帝到这时才如梦初醒,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在朱元璋为各地的藩王赋予了极大的权利,为建文帝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迫于无奈建文帝选择削藩。

其实削藩的初衷是好的,但总得说来,建文帝由于没有经历更多战火的洗礼,缺乏了皇帝所具备的勇敢和决断能力,在削藩的方法上,使各地的藩王都感到了寒心,而且也感到了恐惧。特别是对待燕王时,更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和感念燕王以前的功绩,表现出的优柔寡断,成了燕王反对他的致命一击。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文帝削藩失败,在于自己,他的处理方法和他的性格让他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