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出土文物: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

1954一1957年,在石兴邦先生的主持下,考古工作者对半坡遗址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以及两个围栏、1条围沟、1条小沟等遗迹。同时,这里出土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大量动物骨骼和植物种子等遗存——


 

195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文物展厅位于遗址大厅右前方,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2011年,经过改造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以“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为主题,陈列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


 

在6000多年之前,半坡遗址的先祖如何生活和劳作?制作了哪些物品?创造了怎样的文明?留下了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精彩的文物展,我们一起走向那个遥远的年代——

 

1、青青河畔——半坡人与生态环境

渭河是关中的母亲河,在支流两岸的台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族群,半坡氏族即其中一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气候变得温暖湿润,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和巢居穴处的生活,开始农耕定居生活,新的篇章由此开始。 

半坡人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南人一致,少数与现代华北人接近。在容貌、身高、脑容量等方面,均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因为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他们的寿命大都只有30—40岁左右。


半坡遗址发现很多动物骨骼,属于食草类有猪、牛、羊、斑鹿、麝、马、兔等;食肉类有狗、狐、獾貉和狸;啮齿类有竹鼠、田鼠,以及少数鱼类及鸟类的骨骼。这些骨骼都非常破碎,可能是经过人工打碎,鹿角和部分碎骨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头似乎都是为了吃骨髓而打碎。


 

2、生命之诗——半坡人的劳动生产

6000年前,半坡人开始在这里种植“粟”等农作物,开启了渭河平原农耕文明的历史。当时的农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半坡人还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等经济活动,家庭饲养业也开始出现了。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生产工具的比重很大,包括石、骨、角、陶、蚌、牙等质地的各种生产工具6000多件。按照工具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

其中,生产工具有5000余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包括开垦和砍斫的石斧、石锛、石铲、石锄;收获作物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另外,渔猎工具有石镞、骨镞、石网坠、石矛、骨鱼钩、骨鱼叉等,手工业工具有纺轮和骨针等。


展厅里摆放着两件小陶罐,半坡人用它保存种子,一个里面装着菜籽,一个装着粮食种子。经过鉴定,粮食为粟,去壳以后,叫做小米。它不仅耐旱早熟,而且久藏不坏,乃一种理想的农作物,也是北方最早出现的农作物,至今仍是北方人主要的粮食之一。


 

3、田园牧歌——半坡人的日常生活

在远古的时代,农业出现是破天荒的大事,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要求人们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因此,人们必须定居下来,结束数百万年游荡不定的生活,开始修建房屋、营造村落和制作陶器等。 

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半坡遗址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完整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包括钵、盆、罐、尖底瓶等。根据不同的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陶器,陶色有红、灰和褐,纹饰有素面、彩绘、绳纹、弦纹和线纹;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


展柜里有一组很显眼的器物,由陶甑、陶罐和陶盖组合而成,形成三连套,缺一件不可。陶甑的底部有很多小孔,小孔的作用类似今天的箅子。加工食物的时候,往陶罐里装满水,把陶甑放在罐上,里面放置食物,然后盖上陶盖。在陶罐底部烧火加热,当水沸腾以后,蒸汽通过小孔进入陶甑,里面的食物就被蒸熟了!


旁边还有一件不起眼的小陶器,被称为“澄滤器”。这种器物共发现11件,原本被称为“平底船形器”,外观呈圆角长方形,接近底部的周壁有四个或六个小孔。有关它的用途,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物用来过滤捣碎的汁液,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酿酒的器物。


 

4、心灵神韵——半坡人的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石珠、蚌壳、兽牙、鱼骨装饰自己。半坡遗址出土的装饰品大约有1900多件。按照材料划分,有陶、石、骨牙、蚌、玉、贝壳等;按照形状划分,有环饰、璜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按照功能划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少部分器物有用慢轮加工的痕迹,如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陶器表面多装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彩陶最具特色,在细泥陶器上饰以黑色彩绘,以直线、折线和曲线等几种基本线条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彩陶文化”时期。 

在盆、钵、罐、细颈壶上,这些彩绘大多装饰于器肩、腹部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图案主要有鱼纹、鹿纹、宽带、三角和植物纹饰等,并且将人面和鱼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


 

5、隐秘玄机——半坡人留下的远古之谜 

从1953年至今,半坡遗址已经被发现六十多年了。但是,在半坡文化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展览的结尾处,围绕三个谜团,让每一位观众都展开无限的遐想——

刻画符号之谜: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发现了形式多样的刻画符号,笔画规整,均匀流畅,总计有22种。这些神秘的符号,有什么含义呢?它们是制作者或使用者的标志吗?它们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吗?


尖底瓶之谜:小口、圆腹、尖底,乃半坡文化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目前,对尖底瓶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力学原理的打水器,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温食物的炊具,还有人认为是它属于宗教用品。它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造型呢?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装满水后,怎样放置呢?  


人面鱼纹之谜: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到底表达怎样的寓意呢?它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如今,有“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利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