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清明节记忆

        清明节又到了,在老家的爸爸打来电话,询问我清明放假不,说让我清明回来去上坟。可是学校文件通知,清明节尽量不要离开工作地,加之哥哥也要回去,我就说下次五一我再回来了,不过从爸爸的语气中,还是听出了失望,也从爸爸的电话中唤起了我对儿时清明节的记忆。

      儿时的清明节是充满仪式感的,在祭奠先人的时候,得提前好几天就要准备一些纸钱。还要在柳树条上缠上一圈圈白纸或者红纸,有的是紫色的,我们称之为“坟标”,也俗称“清明花”。等到清明这天,到了祖坟的时候,就把这坟标插在坟头,这也是我们当地清明的一大风俗特点。

        做坟标这项工程每年都是父亲一个人完成的,那时候的我,在一旁看着,也帮不了忙,只能呆呆的看着爸爸完成这一摞摞的坟标,而我只要把它捆好放在一旁就行。


          清明节这天,我们一大家族都起得很早,男的老的少的都出去上坟,女的都在家准备好晚饭。通常,每年清明,大家族都会聚在一起,杀一只羊,晚上回来就可以吃羊肉。白天由于一大个家族里的祖坟都要去上,所以东奔西走,还是要花费一整天时间。

        到了坟地,大人都在清理坟头的枯枝野草,或者给旧坟添几把新土,用一些冥币纸钱塞在一些耗子洞口,而我们小辈的也会帮忙清理坟头,拔一拔坟头的杂草,跟着大人们磕头烧香,学得有模有样。爸爸总是告诉我,磕头一定要认认真真的,磕头越好,老祖宗也一定会保佑你考上好大学,身体倍健康。

        清明节自始至终还是由长辈主导,而对于我们小朋友,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让我记忆犹新。一想起这段往事,总觉得童年的时光,真的快乐又美好。清明这天,我们村子里的几个玩伴,一起长大的小朋友之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仪式。我们称为“斗青”,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野炊。只是没有大人参与,三五个小伙伴相约斗青。

      在清明节前几天,我们就会商议好斗青的相关事宜。大概就是,几个小伙伴,一家出一点东西,比如我家出鸡蛋,他家就出大米,另外一个就出猪油,诸如此类的分配,目的也是为了到时候可以吃到很多的东西,又不让某一个人吹亏,大家都出力出食材,有趣又和谐。为了让斗青的那天可以吃到更更多样化的食物,我们会提前几天下河捞鱼,晚上河里逮“石蹦”,石蹦其实有点像我们现在吃的石蛙。除了这些荤菜,我们还会到别人菜地里偷几棵小白菜,已达到三菜一汤的目的。

        等到清明这天,我们早上跟着大人去上坟,下午就相约小伙伴带上锅碗瓢盆去斗青。我们会在山上找到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有水、地还平坦的斗青地。几个小伙伴开始分工合作,一人捡柴和搭灶台,一人洗菜又洗碗,一人煮饭一人看着火,几个小伙伴忙的不可开交。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可以吃上了自己做的饭,脏脏的小手也在白白的小碗边留下了黑黑的手指印。可是呀!虽然过程忙碌一点,可是每个人都吃吃饱饱的,脸上也露出开心的笑容,大概这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一碗蛋炒饭,一锅清水鱼,调料不多却给我们的童年生活添加了多彩的回忆。

      清明节前想起童年的清明时光,有许多快乐的事,多得像沙漠中的沙子,数也数不清,忆童年,儿时的玩伴以及我的老家,总有数不清的理由忘不了,但是也有数不清借口回不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90后的清明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