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贬称是“触祭”(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六)

图片发自App

        每到吃饭辰光,若顽皮小孩还在自顾淘气,家长喊他数次不起作用,很可能火气十足地冒出一训斥性话语:“快来触祭吧,饭都要凉了!”随后,孩子一般都会识相地坐到饭桌上。除了用作贬语,“触祭”一词有时候也带有自我或相互戏谑的语气。朋友相见,免不了搭讪几句:“今朝触祭点啥?”“喔约,没啥触祭的,买了几条叉条鱼。”“吾是勿要触祭这种东西的,骨头骨脑的。”这样,就算打过招呼了。

        究其出典,俗语“触祭”跟传统习俗祭祖极有关系。江浙地方,一年之中,清明、七月半、冬至三个节气,人们都要举行祭祖仪式,炒几个荤素菜肴,买几道时鲜果品,摆几碟茶食糕点,斟几盅醺酽好酒,杯盘整齐地放满一桌子,然后,烛火高烧,香烟缭绕,约莫一个时辰中,一家之主须亲自斟酒三回,边斟,边口中念念有词:“祖宗忙人请回家喝酒!”其间,还要对着香烛或先祖遗像打躬作揖,甚或叩首跪拜,同样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子孙后代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发家致富、阖府平安。祖宗饮酒毕,还须上饭,饭毕,烧化黄裱锡箔等,以表纪念。规矩大一点的人家,仪式在家进行后,还要转移场合,至先祖坟前,表达追悼虔敬之意。我们并不能将此类祭悼仪式简单粗暴地指责为迷信活动,应该说,这是人们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寄托自己和家人对先祖的追思,表达继承先人遗愿、不忘前辈创业艰辛的感恩之情。因此,仪式进行的前前后后,是十分严肃庄重的,对于供先人享用的碗筷器皿,决不能随意摆放,更不能乱动乱丢。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写到的鲁四老爷不让近乎落难、精神受挫以至失常的祥林嫂参与祭祀的准备工作,其原因大部分出于阶级歧视,同时,与他看待祭祀仪式为神圣的心理亦不无关系。家中不懂事的小孩子可没有如此思想认识,他们看到满满一桌的好菜好果,嘴巴生馋是免不了的,于是,趁着大人忙碌的当儿,瞅个空子,出手迅速地从桌上偷个茶叶蛋、捞只水蜜桃,都是寻常之举,由于心理的极度紧张,导致动作的毛毛躁躁,偶尔会发生打翻酒盅之类的“触动祭器”的大不敬现象,或者,大人们根本就认为:小孩偷吃供祭的菜肴,是对祖先的极度不孝,决不能允许,是理当受到斥责训罚的。久而久之,吴方言中的“触祭”就成了偷吃的代义词,并被赋以贬斥的语感。(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的贬称是“触祭”(万老板趣话苏州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