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知何时,中国的家长,尤其是老年人开始对孩子的吃饭问题关注和发愁。拿着饭碗追赶幼儿甚或喂饭喂到孩子吐为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孩子吃饱穿暖问题上,中国家长的关心几乎总是过度,没有例外。而在其他方面,尤其是独立和自信上,总是最为欠缺的。

关于是否应该盯着孩子吃饭的事情上,我跟保育老师的看法不同,保育老师是一位老阿姨,看上去有五十出头,总是不断地催促孩子们吃饭。有一两个孩子磨磨蹭蹭,她就看不下去了,一个劲地催和喂饭,我说道“她几岁了,可以自己吃饭了。”明显地,滕老师语气起高了几度,不耐烦地说“我要赶点下去推餐车,厨房着急收拾卫生下班,你以为别人都等着你呢?”


我心里想,是呀,作为大人们,总是对于孩子们缓慢的反应着急,为了赶点,为了完成大人们所谓的“任务,”“目标”,大人们都慢慢地学会了亲自代劳。

这“代劳”的代价是什么呢?也许家长或者师长们从来没有想过,代劳给孩子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显而易见,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们处理不好的习惯带来的后果,比如小小的拖延,孩子们永远不知道拖延的话,错过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要承担饥肠辘辘的感觉。

家长一味地承担后果,为应试而培养,并非为生活和生命本身而培养。

为了结果,是所谓的一切以高效率为目标,往往会牺牲对于人本身的培养和关注。

因为人的成长需要的是时间,是信任更是耐心和很多挫败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也绝非总是一帆风顺。

那些能够在一个人低谷和挫败中,用耐心和鼓励陪伴的人,并非急功近利要谋求回报的人和事,才会最终取得丰厚的回报。

还记得,我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第一位良师。他极其有耐心,循循善诱,又耐心地栽培鼓舞和等待,甚或在十年后,我都十分清晰地记得他带给我那极其深刻的谈话引导的真诚,深刻,博学和智慧。

在此之后,遇到的第二个好领导,也是十分包容耐心,这种支持,尤其表现在我处于自我怀疑当中的时候,那种坚定的淡定的凝重而真诚的陪伴。

陪伴成长,用耐心,爱,宽容,鼓励,去陪伴孩子走过品尝生命的过程。这才是教育,更是真正的爱的体现。

而那种出于要完成任务的压抑不住的焦虑,才是真正需要改变的。需要先改变的是教育者。而不是孩子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