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以来两篇材料作文的思考

夕阳西下(油画50x80cm)

(一)高考作文考什么?

       这一周我不断的在围绕你这两篇材料作文思考(“弯路篇”和“象棋篇”),有以下发现:

      其一,高中作文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形而上的命题?我暂将这归类为;成长作文(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起自《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成长小说)。

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中阶段还未进入社会实践层面,因此与具体知识相关的内容不适于中学生;二是,这个年龄是思考形而上问题的关键时间节点。马上要进入大学了,全面脱离“母体”,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尤其迫切。表象层上,将由“被动”选择进入“主动”选择阶段,比如,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这一个问题就牵涉到更深层的思考:你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这必然就要求对“人”及“生命”有更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认知提升。这不是空中楼阁或故弄玄虚,这是确认主体责任的关键开始:因为这是“你的”大学、“你的”专业、“你的”人生,每一种选择和选择的结果都将是“你的”。被动选择或者逃避选择,既意味着逃避主体责任,也意味着对独立个体精神存在的否认。

      其二,我发现大部分人的精神层次基本固定在其最高学历的语文作文水平上。比如,高中学历者,你让他二十年后写一篇自我总结,大概率写的还不如他当年的高中作文。我现在翻看自己大学时期写的随笔,二十年后的现在也基本没有超过当年,甚至还有倒退之嫌。那时候读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剧作,先锋派、后现代等诸多读本,那时我国八九十年代的精神解放思潮尚未退却,反观现在:犹如大潮退后的泥塘。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卢梭曾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而不是为目的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概括来说就是个人精神的成长和完善。那么高考就应该相对应的进行考察,实际情况是(当然大学里面的实际情况也是非常的糟糕,我现在跟你讲的属于大学前的预演),高考总分750分之中,只有作文的这60分与这一目标直接相关,其它各科:数理化就不用说了,就算是人文学科的历史、政治,哪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现在就算是美术生,实际上也已经答案标准化了。唯一能够体现个人精神高度、彰显“自我”的也就只剩下这60分的作文了。这篇高考作文考的实际上是哲学,是人生哲学。这60分才是目的,另外的690分更多是手段、是工具,是为它服务的。这就是我一度反复跟你强调作文的重要性之所在。那么难道作为“手段”或“工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也不是。王阳明以精金的成色与分量的比喻来诠释“人皆可为尧舜”:“故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量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也将这一比喻挪用到实践中来,同样分量的处事,思、学相得益彰,成色自然高,机械偏颇于一端其成色自然逊色。在高考中我觉得作文这60分分量虽少,成色最足;而其它690分分量虽大,却成色不足。我倒是建议语文高考加长考试时间,只考三篇作文,两篇800字的短篇,一篇2000字的长篇。

      纳粹屠夫艾希曼有着普通人的思维和感情,他自认为是守法公民,好员工、好爸爸、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唯一的缺憾:不是好人——他恪守职业道德,遵循社会规范,从不越雷池半步,恰恰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的刽子手。这种平庸的恶难道不是充斥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街头、大学校园、超级市场里吗?他们很多人有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有高学历,他们考大学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能考取高分,大学毕业后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使用在了快速有效的杀人上了);但是,他们消除自己的思想、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对下达的命令无条件服从,瞄准逃亡犹太人的枪法可谓百发百中——绝不故意抬高一寸,认为自己只是系统里的一个小小的螺丝,不是按下电源开关的人,自己唯一的职责就是保证这个螺丝不会松动甚至脱落。自我成长?个人精神?扯淡!!因此有时,个人精神的高度会成为一个系数,其它所有项累加以后与这一系数相乘,顿悟后方觉原来是个零啊。

     人生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人生哪里有现成的套路?


(二)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现代性?

     那么,如何认识现代社会呢?首先我先简要的捋一捋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古代社会:具有统一的公共价值(西方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中国更多属于家族信仰)

     近代社会(前现代社会):以理性为根基,以科学为旗帜的工具理性主义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批判性”,个人精神解放;其次是多元文化主义,包容性。

     现代社会中既没有一条道路是被指定的,也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以被选择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他们的思想只是塑造“自我”的养料,笛卡尔、康德、马克思、尼采也没有为你提供一条现成的道路,他们提供了形成“自我”的武器:批判性精神,世上没有一种绝对的、万能的钥匙,只有“你的”钥匙,每个人的生命旅程就是锻造自己钥匙的过程。

     这么说,好像现代社会非常的美好,既没有“皇族”在经济上的压迫,又没有“神”在精神上的控制,人就像是从动物园放出来的猴子——可以自由自在了啊!为什么现实中的现代人看上去却又那么痛苦呢?职场中抑郁症患者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十。

     这就要说到现代社会里面临的最大症结:金钱取代上帝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唯一信仰,人都成了单向度的人。货币所具有的无差别性、广泛替代性,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原动力。它不但可以给人类带来像基督信仰一样持续不断的刺激,而且可以交换人类社会里的任何要素、关系甚至意义(即价值体系)。(有了钱不但可以买到车子、房子,还可以买到爱情、亲情,也可以买到成功)所谓现代社会自由的人们,事实上被禁锢在了不断攀爬的铁笼里,那些痛苦、抑郁不过是机械摩擦的响声而已,并不能阻止链条的运转。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更显复杂与困难。我们头上有双重的枷锁,二千多年的专制主奴关系仍然没有根除,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起着主导的作用;现代理性、科学主义打破宗族血缘组织结构的同时,又套在我们头上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笼头。在思想界、艺术界陈词滥调成为主流价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边角料偶然的、极小心的、空泛的提及。然而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认识上的问题,那么直接把全国的大学全部改成技术学院算了——只需要培养生化智能机器人就够了。“人”之大书人为的遮蔽一部分文字,并无益于可持续的社会。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结果现代人工作的时候却表现的像个动物一样,一下班才觉得自己像个人一样,“上班像条虫,下班像条龙”,完全倒置了——只有表现出动物性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人!因此,寻找“自我”、实践“自我”任重而道远。

     有一个渔夫的故事很有意思,我稍微了改造一下:

    “小明同学,你要好好学习啊”

     “牛老师,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可以考个好的大学啊”“为什么要考好的大学?”

    “考好的大学可以找个好的工作啊!”

    “为什么要找好的工作?”

    “好的工作,才能赚更多钱啊!”

    “为什么要赚更多钱?”

    “赚更多钱,才能买豪车、住大房子啊!”

     “我们家有豪车、有很大很大的房子,所以,我不需要好好学习了!”

     同样的问答也经常出现在我和你奶奶之间:

     她经常这样嘟囔我:“赶紧去找个活干!”

    “为什么找活干?”

     “你说为什么!?赶紧种钱!”

     “为什么种钱?”

     “你说为什么!?多种点钱才能去干更多你想干的事!”

    “我就只想画画和看书,我的钱足够了。”


(三)怎样培养批判性思维?

      前面已经基本交代了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现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怎么做,下面我就结合我的经验分梳一下。

      首先我前面说的“批判性”,需要做一点说明,批判不是否定、批评,而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的意思,批判的目的是有条件的“拿来”,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都有其前提和界限,我们既不能盲信其万能,又不能全盘否认其合理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中国古代批判学习的智慧。比如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就历经“洋务运动”、“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等不同的运动。洋务运动是以东方中心主义视角看待已然巨变了的世界,全盘西化又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打倒孔家店”则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否定历史,彻底否定历史,也即是彻底的否定自己。我们应该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轴线审视,防止掉进狭隘或绝对化的树洞里。

     “分梳”这个词是我最近读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学来的,很受启发,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还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而且特别的形象。对于王阳明的心学,陈来教授就是横向梳、纵向梳、中外对比着梳,可谓条分缕析。站在王阳明所要解决的个人的、历史的及学术上的问题上去理解和把握王阳明,将王阳明心学里面的精神表述的更加清楚、概念的来源和边界划定的更加明确,缺失的部件给予补齐,使其学说推导、演化的过程更加自然合理,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的典范。

      比如儒家的“亲亲尊尊”是古代社会伦理基础,“孔子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属于宗族血缘社会,宗亲关系高于一切其它社会关系,宗亲之间具有直接的权力义务关系,宗亲价值即是公共价值之根。当时的诸侯与具体“民”之间没有必然的权利和义务,这也是战国时期游侠所以存在的原因,游侠是宗亲关系的一种延伸——朋友。比如:“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於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结果周氏、朱家竟冒灭三族的风险藏匿季布,这里显现的就是朋友之间信义的价值。可惜的是,宗族血缘的“亲亲”逐渐被中央专制所拆解,最终成为专制的附庸。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中国贵族阶层没落的过程也就是专制王权集中的过程,也即是中国社会组织日趋没落衰亡的过程——我认为宋朝的高梁河之战可以作为分界点。中国传统思想解决不了未来人类面临的问题。

      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他对所有存在都进行一番怀疑之后,发现只有这个怀疑本身不可怀疑,“怀疑”就是思考,从而首先确认了思维的存在。“理性”自此滥觞,而且硕果累累。殊不知笛卡尔所谓的确认属于自证,“不可怀疑”也属于“思考”,这就意味着他是用理性证明了理性的存在。自尼采开始对理性进行批判和反思,对于“理性”的价值、作用和边界我们更需要厘清,科学也是有其边界的,不做限制将所有的人文学科全部纳入科学理性主义范式,那么我们人类就必将成为科学的奴仆。比如前沿的人类胚胎学研究,就有一个国际公认的“14天原则”。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能不说是所谓科学理性无限膨胀的恶果,现代科学也解决不了未来人类的问题。所以尼采所传达给我们的不是一条现成的道路;就如马克思指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也不是一条光明大道,他们所指示给我们的只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的精神。就如释迦牟尼指给他的信徒的解脱法门一样,只是一种示意图,而不是一份自动导航系统,具体的道路,还需每个人去寻找、实践和检验。

     我们国人大部分都接受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那么请问你说的那个“第一”,你又是怎么知道的?你可不能说是用“第二”知道的啊,因为即然区分第一第二的次序,那就不能拿后面的第二去证明前面的第一,就好似不能拿定理去证明原理一样。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有其使用的条件和边界的,如果拿这个去套用到世界所有问题上“则罔”。

      那我们又该怎么认识金钱呢?首先,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是工具,而绝不是目的。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公司,经济学认为公司是以营利(也就是赚取金钱)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认为这是极其局限的组织目标,公司应为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社会组织。有时你偶尔会听到对一个公司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家有社会良心的公司。赚钱不是坏事,以赚钱为唯一目的,则必然使人成为金钱的奴仆,人就成了围着金钱的磨盘不断旋转的瞎眼驴。金钱确实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金钱又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世界是一个此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共同存在的世界,是一个紧密缠绕在一起富有弹性的网状整体,将世界分离成主体和客体是不可能的,即算是一个人去荒山里隐居,他也与这个世界共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共世着,因此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仆,也不能成为“非钱”的奴仆。比如你有一个研究项目,需要购买一套设备,设备需要十万块,可你只有两万块,怎么办?钱不重要吗,自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想,我的智商这么高,可以用这两万炒股,半年翻一倍,一年多就够十万了——这种思路是不是就显得很搞笑了?人经常会步入一条非我的道路而不自知,在系统的惯性作用下,甚至会越滑越远。在一个系统中如何保持“自我”的清醒,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

      所谓批判性思维,任何事物不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没有一件事情有一劳永逸的结论,就算是科学,其标准之一也是可证伪性,人所面对的是每一次的主动抉择,“一念动处即是良知”。对待境遇和事情的时候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那么你的独立思想自然而然地也就逐渐显现了。


(四)独立精神之实践路径

     怎么实践呢?理论上即使说的再怎么清楚,也是太抽象了,还是需要一个从零开始的实践路径:既然“自我”不是现成的,是需要寻找的,那么怎么寻找,又如何验证呢?

     从宏观上尼采认为个人的精神独立有三种境界,或者三大过程:“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 “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这也是“自我”不断凸显的过程,佩雷尔曼如不经历从小高强度的数学训练,怎能像狮子一样啃咬数学领域的金苹果,他终生未婚,与母亲住在一起(前苏联的第一位女数学家,三十岁时因结婚退出数学界,他的妈妈不但给了他数学天才的基因,而且是全力呵护他在数学领域成长的圣母,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理解他的人),他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他的邻居说:“我曾经进过他的公寓,颇感震惊。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和一张床,床上堆着脏兮兮的被揉,还有数不清的蟑螂。”当然佩雷尔曼是个特例,天才给予了他特例的可能,而对于孔子来说,直到七十岁时才“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尼采所说“婴儿”的境界。

     表现在微观层面上,那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炼”的工夫。

     首先做任何事的判断标准:是否为己(在此绝非庸俗化的享乐)。孔子早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人之为学不应服务于某一功利目的,而应该为了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我觉得,这可以拓展到所有事情上。如果问一个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为了报答父母”,难道他仅仅是其父母养老的工具?或者“为了建设祖国”,殊不知,国家是手段,而个人才是目的。前几天看了一段纪录片,是讲非洲山地上生存的猴群,山上几乎没有树,猴群以蹲在地上采挖一种苔藓为食,一个群落有数百只,每只猴王只能做两三年就会被竞争下岗,而猴王拥有的更多不是权力而是义务,如果保护猴群不力,马上面临下课,其中有个场景,猫头鹰意图袭击幼猴,这时站在树上放哨的猴子,立刻发出警告,猴王就变得异常的紧张,时刻紧盯着飞行的猫头鹰,还好猫头鹰没有逮到可乘之机,飞走了,如果不然,幼猴的任何闪失,都会使猴王的王位不保。从这里可以知道,“王权”在猴群里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过人类不是猴子很多年,这些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而中国人遗忘的尤其彻底。

      在王阳明心学的立场上,公众的普遍意见不能作为是非的标准和根据,圣人的箴言教训也不是是非的终极标准和根据。是与非的判断原则和根据只是个体的“心”,每个人应当坚持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独立地判断事物。(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个人精神解放的真正起点,可惜在我国夭折了,传到日本,却结成硕果)

      同样是选择大学,有些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性领域,比如法律、医学、计算机、经贸、金融等,那么选择一线和经济发达地城市的大学,就更适合,对于完善和发展其相关的素质具有更好的条件;而对倾向于学术领域有所突破的同学来说,本科阶段可能选择偏远地区的大学,更易于静心学习、锻造基础,待到研究生时再寻找更前沿的大学和城市甚至海外深造。

      数学天才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我极其敬佩的数学天才,当然他走的“唯一的”路,世界上有能力走的人微乎其微:七年时间只消耗黑面包、通心粉和酸奶,他解开了千禧年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他拒绝接受第25届菲尔茨奖,拒绝领取克雷研究所提供的100万美元奖金,拒绝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的职位,他解释说:“我对金钱或是名气不感兴趣,我不想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展出,我也不是数学的英雄,我甚至不是那么成功。”看到他蓬头垢面的照片,我倒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精神上真正独立的个体,会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对于我来说,终止之前的循环,选择退居山东,根本性的动因是年龄。不知不觉之间我都快四十五岁了,再晃悠十年,就步入老年的行列了,那时候再想做点什么,估计就力不从心了——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怎么跟你掰饬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就想的头晕,脑力开始欠费——那么这一生很可能就这么荒废了,2019年,又借着诸种机缘,好在你很让我放心,因此断然决定回归。在此之前,我也曾不断自问,权衡厉害,反问内心,自处之道,自我的门槛才是最根本的。人的物理需求极其有限,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七尺,无限的只是欲望而已,怎么拂去虚妄的欲望就需要不断克己的工夫,不要迷信禅宗的“顿悟”法门,那只是诱使普通老百姓成为信徒的手段罢了。我也不时会有再做点生意的冲动,因此“自我”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面临威胁,需要时常“致良知”,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炼”。路不是想出来的,是行走出来的,它存在脑子里的时候,那叫信念,付诸于实践,在每事每物中展现出来,践履出来,那才能实现“自我”,而事实是,大部分人不是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就是在实现“自我”的路上,这个“自我”没有终点站,并不是说得了“菲尔茨奖”然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对于“自我”之路,在行走过程中,即具体做事的时候,更显重要,这时需要保持一种“临在”的状态。所谓临在的状态就是把你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去。现代人,上班时想着下班的事,上语文课时想着数学的题,那等于说丢失了这部分时间的自己。吃饭之前可以深呼吸两次,想一下今天中午吃什么,决定了然后就专心于吃饭这件事。考试的时候就专注于考试的事,不要去想考试的结果,也不要去想“如果以前如何如何”,过去已经不可改变,未来恰恰决定于现在,唯一不可错失的就是现在的每时每事。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的效率会特别的高,英语课文读一遍基本就能背下来了,而有些读十遍,都读不流利,这就是是否处在临在状态的区别,通俗来说有点类似:精力是否专注,是否用心。你可以试验一下,每次只做一件事,做之前深呼吸两次,默默说声:开始,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的这件事情中去。王阳明太能折腾,他的状元老爸实在没招了,就在他十七岁时去江西岳丈家完成婚礼(娃娃亲),结果洞房之夜,新郎丢了,他跑到一个道观聊天到天亮,他岳丈怕再出叉子,之后每天上班就把王阳明带在身边,结果王阳明无事可做,就练起了书法,一年以后竟练成了书法高手,徐渭给予极为精准的评价“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以人掩其书”。王阳明怎么短短一年就能取得巨大的进步,而很多人练了一辈子,还是门外汉?当然有可能是王羲之的遗传基因(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羲之大约是王阳明的三十三世祖),真正的原因是他在练习书法时处于临在状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是此学”,练习的过程中,每个字首先在脑子里模拟想好怎么写,然后才落笔,反复修正、印证,逐渐形成了自己方正清劲、自由散逸的文人书风,这也就是他说的“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这与《刻意练习》里面所研究和证明的方法几乎一样。这也是解开王阳明所有的事功之所以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而这一能力是怎么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这正是我研究王阳明的方向所在。

      我去接诺诺的路上喜欢听一些知识类节目,最近经常会带着耳机,却完全没有听进心里,脑子里经常翻来覆去的去想其它的事情,而且会在心里自言自语,左右手互博。前段时间画画的时候,心里也会涌出一些对话,讨论起自己画的思想,甚至可能的价钱,这就是杂念随时会出现,保持一种临在状态并非轻而易举,刻意的保持不一定起到效果,所以先深呼吸两次,让大脑放空保持寂静,然后自然而然的去做当下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些高尚或卑下的选择题:比如要不要扶起倒地的老奶奶、要不要去救落水的儿童,而是怎么对待我们手边的、当下的事:具体的事、琐碎的事。

       为什么小学时老师就强调:课前预习,上课专心,课后复习。这是有心理学肌理的。我们在做所有具体事情时,也都应该包含这三个过程:事前思考,事中临在,事后反思。事前批判性思维,思考这一事件的前世今生,可行的做法以及可能的结果,这是一个“知”的过程,未必周全,具体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再思前想后算计得失了,专注的去做,这是“行”的过程,事后有必要的话则进行深度不同的反思,这是验证“知行”是否“合一”的过程。如果你以后从事科学相关研究,每一项科学实验也都必须经历这三个过程,自我发展和完善就会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而现实生活里的人很多都是温水里的青蛙,或向上或向下,只是跟随大系统形成折线的形态。曾子三省吾身,主要反省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遇到相关的问题我们也是需要反省的,而在人生实践中,大多数事情不关涉道德问题,我们最需要反省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最重要,但频次不高;而频次最高,每天都要反省的就是今天做事哪些做到了临在状态、哪些没做到,也即那一刻的生命质量问题,其次才是对某一事情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因为我上的大学比较崇尚自由,毕业以后又从未在一个规范的大公司上班,一直比较自由散漫,缺乏有组织的管理,很多时间不自觉的就浪费了,晚上睡觉前想一想就很懊恼,我读书又慢,动笔又懒,诸多的惰性总使丰满的理想变得瘦弱不堪,原计划的高头大马,到头来却如龟速蹒跚,一篇文章开了个头,总有诸多的意外,使它半途厄止,每一种的放任都是自我意志孱弱的表现,所以尼采所宣扬的“强力意志”不是空谈,是切实可用于治病的抗生素。


(五)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

       孔子最讨厌的一种人就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王阳明对乡愿有明晰的洞察:“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力,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乡愿就是“老好人”,其本质就是“媚”,为了博取他人的赞许,隐藏自己的主张,通俗来说就是“社会油子”,在现代职场中通常以“情商高”代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这就是儒家非常著名的“曾点言志”。可以说与博施济众的儒家仁学思想很不合拍。而孔子“吾与点也”对注重个人精神自适的曾点给予认同,这表示,在孔子理解的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甚至逍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与孔学的社会关怀、文化忧患、道德本位等组成的社会评价体系不同的是,“曾点气象”突出的个人志向,正是超越功名事业的、超然自得的以自我主体精神为评价体系的“婴儿”境界。

     以上可能会引发两种疑问?

     1、乡愿那么糟,为什么遍地跑?狂狷那么好,怎么满世界难寻到?

     2、难道我是希望人人都去做庄周吗?

      狂者以自我之良知为评价标准,将一切世俗的顾虑、计较、追求皆置之度外,率性而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敢于突破平庸,超脱俗染。我学美术的时候,在外地的美术培训机构或考点经常会有长头发的、光头的、唱着摇滚的学生,感觉他们狂气四溢,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都不知道有摇滚这个东西,不过听过以后喜欢的不得了。因为我是文科生转成美术生的,特别老实巴交的样子,内心是收缩的,自考上大学以后,慢慢的,思想和精神就判若两人了,在常人看来,可能就是全身都在冒傻气。可是学生时代的狂生,毕业以后,按照社会评价标准,很多会出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有些逐渐会开始怀疑自我,仙人掌的刺都被拔光了,它也很难变成一盘炒青椒。反之,乡愿顺风顺水,好事成双成对,扶摇直上,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就如将三丈之木从南门搬到北门而得到五十镒金赏赐的人一样,损人而不利己的法家自此大昌于天下,祸害了中国两千多年。这就是,都知道乡愿是个贬义词,可是人性却是:都喜欢看笑脸的人、都喜欢听抹蜜的话。展现自我不是说有很多敌人需要扛起大刀去消灭,而是会有很多美丽的小确幸在诱惑你,按照社会整体评价系统去做的时候,做的好,就会不断的得到奖励,幼儿园时奖小红花,大一点后是亲戚朋友的夸赞,工作后是领导的赏识,继而演变成票子、房子,最后达到一种成功的感觉。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小红花?哪个员工不想升职加薪?哪个人不想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艰难的矛盾。所以,首先需要你对“成功”做出自己的定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后面的问题才有讨论的可能。王阳明十一岁时就说自己要做圣贤,终其一生,历经“五溺”(“初溺任侠,再溺骑射,三溺辞章,四溺神仙,五溺佛氏”)以及“学之三变”,都是围绕这一个主题在寻找、实践和验证,终于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第二位圣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春秋左传正义》)。他的一生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典型。自我精神的完善与发展,内在的需要自我评价体系建立,它不但是在午夜时分反省自我的准绳,也是抵御社会评价系统惯性力的理论武器。只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可——这就是下一个问题的解答。

       庄周不是一天变成的,陶渊明也曾为五斗米折腰。狂者是“狮子”,要变成“狮子”需要首先经历“骆驼”,“骆驼”阶段的人,独立的“自我”尚未生成,很多时候自己的良知还是外化为社会道德体系,大部分时候你“应该”与社会整体系统相融。同样是在公司里面工作一天,你“应该”选择先去做对公司来说价值更大的事情,而不是选择自己更喜欢做的事情。领导让你搬运更多更重的砖块,不要觉得这是命运的不公,恰恰相反,这是对生命能量更强的淬炼。我刚毕业那时,就总觉得领导给我穿小鞋,我就故意的吊儿郎当,这完全错了,这不是对工作吊儿郎当,而是对自己一段生命的不负责任,“小鞋”其实是对自己更强大的历练,如果各种小鞋、铁鞋、刺鞋都穿习惯了,照样练就奔跑如飞技能,当没有小鞋的那一刻,是不是会感觉彻底的自由?小鞋越紧,自由的感觉反而越加明显。这就是尼采“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所要传达的意义。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践中如果想要表现的像佩雷尔曼那样,普通人会面临三重困难:

       第一,根源的困境:我们所谓的自我、独立、个性,都永不可能脱离此世界,对于既有系统,无法完全取消、刻意屏蔽——此即荒诞性。

       对此,阿尔贝-加缪分析的很透,并给出了建议,“诸神判罚西西弗将一块巨石不断地推上山顶,巨石又因自身重量再滚落下来。诸神当初不无道理地认为,最可怕地惩罚,莫过于无用而又无望地劳作。”加缪给予地回答是:“以鄙视的态度,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命运”;“西西弗无声的喜悦,就全部体现在这里。他的命运属于自己。他的那块巨石是他的事。”对于根源的困境给予主体性的肯定,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各取所需:作为不可挣脱的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我去做好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让社会系统随意拿走它想要,而我们摘取属于我们自己生命价值那份果实——孤独感、那份坚韧、那份独特的痛苦的味道、那种黑暗中的舞蹈。

      第二,出名的困境。视金钱如粪土,现代人很难做的到,首先得有基本的“粪土”储备,只能说没有赚钱的欲望,那就容易的多。对我来说名的诱惑极大,一直力图克服而没有克服。我尚做不到“佩雷尔曼”或“庄周”,虽心向往之,但是对于名誉却是既讨厌而又抵御不了,这说明离“狮子”的境界差的很远,根本上还被套在社会评价体系的主轮上。人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而且不断波动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学生,今天考一百分,并不意味着明天还考一百分,想考一百分,也不意味着能考一百分。。

     第三,身边的评价:这也许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可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比如,人会非常在意朋友圈的关注度、点赞量,这虽然不能带来什么名利,但是,每发一个信息,就会频繁拿起手机去看有没有最新的评论。就像幼儿园小朋友每认真做完一件事就希望获得老师的一朵小红花,对这种小激励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内在心理需求。这一点上,暂时我还没有找到症结根源,但是症状却是非常明显,所谓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刻被社会评价体系侵蚀,这属于一个自我管理层面的技术问题,要想独善其身有精神层次上的问题,也有不良恶习的方面,需要不断地反省,并采取一些技术方法避免。

     具体到现在的你来说怎么处理社会评价系统与自我评价体系之间的界限问题呢?

     首先是情绪管理,情绪是性格的自然展现,不要去刻意表现热情,对谁都一样,人人在你面前皆平等,不因他是校长就笑成牡丹花,不因她是校花而避开走,这时要以我为主,自然心境,当然不要负面情绪,如有大喜大悲,私下处理。(在这方面包黑挺吃亏的,整天黑着个脸,确实很影响办公室气氛)

     其次是沟通管理,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真诚,做到说实话、说真话、说有价值的话,不做事后诸葛亮,为实现组织价值目标做你应该做的(话说三分、藏着掖着、怕得罪这个怕得罪那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中国民间传统“美德”就不要发扬光大了),但不要对组织内的个人构成话语威胁、讥讽、暗示等,这需要一点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同样解开一道题,有多种方法,最坏的方法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制造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分清楚两种系统管辖的范围。比如说睡觉吧,属于个人的事吧,可是你要是说,我也要做笛卡尔,每天上午都要躺被窝里思考,必然导致班级被扣分,集体荣誉受损,那你就只适合回家做“笛卡尔”了,学校这个系统容纳不了。可对于现在小学里面,要求小学生课间不准跑,假期里要写“红色小说”的读后感,这就触碰到作为人的最基本底线了。

     那么现在我就说说我自己的评价体系吧。

      我对“成功”的标准是:是否开拓人类精神的边界。我画画也好,写文章也罢,以及我在脑子里构思了很久的小说,一件事我要不要投入精力去做,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我不是民族主义者,四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我就跟诺说,这篇课文你可以不学,“国家”的概念到现在出现二百来年,我觉得它属于一种阶段性存在,它对于人类来说,完全是桎梏,弊大于利,最终会消失。到现在影响世界发展的不是科学不是技术,是思想!你可以说一种技术被淘汰了,一种科学理论被证伪了,可是伟大的思想却一直在推动着世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属于元理论,缺失了这个,谈什么“民族复兴”有可能吗?复兴什么?复兴专制吗?这个说法就很有问题,应该是“新兴”,全新的思想,为人类开创一个全新的边界,这才是根本价值所在。过去的东西再怎么“兴”也解决不了未来的问题!在此二千年未见之大变局,我国这一百年来的人感官和理性都受到了巨大的激荡,理应触发出如春秋战国那般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为未来人类发展提供主要支撑的全新璀璨的思想果实。结果:毛线!

     未来已来之时,全世界人类的大脑里填塞的燃油是什么呢?整个地球文明正运转在一个怎样的系统里呢?无论从宏观上解读,还是从微观上考察,我们依然披带着古人的甲胄却显然已经站在悬崖的边缘。我们从思想的武器库里拿出来的,除了用来残害同类,并未着眼于未来。倒是让十四亿人席卷到忙碌的不断重复自我戕灭系统之中,才能心安理得的睡个好觉。看看吧,理应最自由的艺术领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中式的、西式的文物修复专家们统领着各个艺术展、画廊、拍卖行,躺在明媚的阳光下,互相梳理着对方身体上的毛发,一个个笑眯眯的。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可能性,闭口不谈,生怕触碰到某根红线而引发股票的崩盘。谈及对民众精神独立启蒙的义务、对引领思想前行的责任——哦,我就是一个工匠而已;一旦捻动大把的钞票、更高价格的举牌时——呵,我是一个艺术家。

      我没有天才的智慧、也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搬运过石块,我只想用我有限的脑容量挖掘最后的潜能,意图向人类精神边界挪动哪怕一毫米,同时如果能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也算不枉做人类这一“类”属。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我从乡下转学到县城,乡下没有自然课,城里自然老师特别严厉,问了我几个问题,我是一问三不知,她就说:你啥都不知道,那不就是地球上白多了一个吃饭的吗?

     如果没有为未来人类做点什么,那我们不都是来地球上白吃饭的吗?(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饭”吃光,让未来的人无饭可吃——我们现在正加班加点的做这件事。)

     突破人类思想的边界哪有那么容易!而艺术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当代艺术已经演变为思想实验场,唯一具有相对自由的领域,不需要顾及逻辑后果,属于懒蚂蚁的领地。实际上任何领域的人,都可能是当代艺术家,只要他也秉持着突破人类精神边界的理念,一旦在他的领域为人类实现了突破,并且成果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他就是正宗的艺术家了,而那些不断模仿和重复的画家们,只是画匠而已。艺术家是最没有围墙的一种存在,也因此鱼龙混杂,所以,我希望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你更加不能例外。

     我认为人在感性和理性之外还有一种高于这两种、更综合的“灵性”存在。因此我实践精神边界突破的方式,集中表现在画画上,一幅画有少部分理性,就是确定一个大的布局,另外一部分是感性,部分的造型、选色,另外则交给灵性,可以不去控制的部分尽力不去控制,让它“自己”完成。这个三者的关系很微妙,而更多意想不到效果和意味恰恰是“灵性”的那一部分,过多理性的参与,就会看出人工斧凿的痕迹——这就是我讨厌素描的原因,因为练习素描的过程恰是磨损灵性的过程,很多画画的人会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怼我,殊不知古典艺术以及学院派在当代已经不是艺术了,那是文物,与当代艺术没有半毛钱关系。中国一个美院的副院长想去法国学习正宗的油画艺术,结果全法国的美术学院都不教这门课了,只能去卢浮宫文物修复部去学习,学院派油画这种古董画法现在的总部在中国,正打着“艺术”的旗号大行其道呢。(国画这种更古的古董,我就不提了。)在造型上,我觉得蝌蚪在短时间内到青蛙的生变,就是一种综合性知觉形式分化出不同感官形式的形象比喻。当然我不是生物学家,我的语言不是科学语言。据科学家验证,刚出生不久的幼儿就有审美,因为他们盯着那些更漂亮的人的照片看的平均时间要长一些,那他们是依据着怎样的标准来多看那么一会儿的呢?我觉的那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感知力,我称其为“灵性”。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最高境界:“婴儿”境界。《道德经》五十五章对赤子有详细的描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这些特征应该是人诸多功能分化之前的样子。现代艺术的很多大佬画画的法门就是让自己回到“赤子”的状态,让画作自己完成,波洛克画画的过程就像是一个跳大神的。不要取笑,任何对人类精神边界的实验都是伟大的,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这些人。

      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都是一个警醒现代人的寓言,与美学没有直接的关联,对“美”想的越多,反而离艺术越远。

     “婴儿”做不到,先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头“狮子”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三以来两篇材料作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