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

无意中在《人民日报》手机端夜读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一条励志的信息:犹太人弗兰克尔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被称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奇迹般活下来的经历以及被解救后的创造出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齐名的第三种心理学理念“存在(主义)分析治疗”成就。

原本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立即下单网购了弗兰克尔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两天后一拿到手,就发现放不下了,因为书中故事、反思以及作者抽离出的理论太引人入胜,和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共振。我又用了两天的时间通读整本书。怎么说呢?我没有作者相同的、悲惨的经历,却又有作者提及的困惑,本书解决了我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相比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荣华的人,终其一生奋斗缺穷困潦倒,终日担心因学、因病、因灾难的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相比不用努力一生平安、非常长寿,少年或中年得病死去的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相比高智商、高情商的天才人物,终日努力的老黄牛,平庸一生的活着的意义何在?总是询问“公平”在哪里?总的来说就是在质疑“为什么而生存?”说起来有些矫情,这些话只能是心存疑问,天一明还要继续做重复的工作,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总是惶惶不可终日。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自传,第二部分是理论(存在主义分析治疗)。前者是故事、后者是理论;前者是后者的明证,后者是前者的浓缩或是升华。整本书诠释了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正如英文书名“'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对于客观主体来说这个“寻找”是有绝对的自由,一个人可能“苦难、侵犯或死亡”中失去物理意义上的自由,个人确有“选择的自由”,作者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创造或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爱(关爱他人,即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人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在书籍的第一部分,作者以第一视觉描述了一位“囚徒”在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的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通过对比分析找到或者的意义的人和没有目标的人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描写来证明作者的理念的可信度。作者通过积极抵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的事实,证明了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的可行性。

作者总结人们常处的无外乎“三重悲剧”包括三种因素,即痛苦、内疚和死亡。人类确总有面对灾难而保持乐观的能力,即(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行动的动力。这三种困境中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找寻出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这样的人生才有存在的价值。

正如作者所说,个人经历的描写不是为了卖惨,更不是为了共鸣,而是在描述自己如何在困苦、疾病、饥饿、甚至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前自己的心灵反应。教会我们如何接纳生活的全部,无论是快乐幸福,还是悲伤与恐惧,尤其是对未知的恐慌。在任何境界,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反观自己的生活工作,只要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只问播种、不问收获。相信脚踏实地以真诚之心投入生活工作,化解遇到的一道道难题,哪怕短暂的生命也会活出自己的精彩,过的更加有意义。正如作者所言:“人在勇敢接受痛苦和挑战时,生命那一刻就有了意义。”

读完本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开始学会对自己和生活全然的接纳,生命的能量也随之释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