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未完待续――社会情感学习的本土化实践》有感

          不知不觉的,时间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周的心理课就这样结束了,还感觉意犹未尽。这段时间听了老师们的讲课,真的是收获颇多,以前对于心理课只是在大学涉及到,而且更多的只是去讲述我们如何去探究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学段去了解他们,然后听了日慈基金会的老师们的课,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事,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改如何去缓解。将我们自己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一起去探究,对自己的教学有更多的帮助和影响。

图片发自App


这周张芸老师为我们分享这次心理课程的最后一讲《未完待续――社会情感学习的本土化实践》谈论到了关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怎么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课程当中,所以我就如下几点小感受:

图片发自App


首先,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学习观念和能力。如果都不具备这个,那我们又怎么去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要将其作为基础,去在实践中去验证。

图片发自App

其次,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味地认为,学生成绩好,所以其他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所以学生什么都差。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我们不能一味地判定孩子的未来。孩子未来无限可能,谁也不知道,因为潜能无限。只是有的孩子表现早,有的孩子表现晚,或者说有的孩子并不是善长应试考试,但是在其他方面会比较优秀。如跳舞,肢体协调,舞姿优美,领悟能力强;还有的朗诵很好,有感情,声音有吸引力,非常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的孩子心地善良,文文静静的,这样的学生也非常好。而不是分数越好所以才好,新时代的教育并不是以分数来论的。

图片发自App


再次,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老师、社会、家庭,这些都是一些外部条件,引导孩子。最主要的还是看内部条件,孩子自己,孩子自己才能主导自己,可能在年级小的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引导,但是,引导并不是等于干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正面指引。不要让孩子像迷途的羔羊,甚至不知明辨是非,遗失自己。这应该是多方面联动。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与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问题多去理解他们,也多想想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段,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呢?而不是只会要求他们做这个好,那个不能做,不行的,过分干预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自己作主,听听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内心的声音。但是也需要孩子了解老师内心的声音,那么老师的内心声音如何阐述,就是需要老师有方法,婉约的表述,让孩子也知道原来老师是这样想的,老师的目的也是为了我们好,给了我们建议。多多倾听,多多沟通,互相理解。这样大家的课堂也比较好。同时,在其它的方面老师也要因材施教。

图片发自App

        不管如何变化,在社会情感的运用,还有学生心理以及自己心理的探究这条路上,我们还是需要好好学习,不断进取,总结经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未完待续――社会情感学习的本土化实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