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做的事,连李纨都看不下去,难怪黛玉会认为她“内心藏奸”

黛玉前期很不待见宝钗,这其中有宝钗太优秀,处处比她得人心的缘故,还有宝钗那把“金锁”的缘故。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黛玉看不惯宝钗,那就是在黛玉心里,宝钗是个“内心藏奸”的人。

黛玉为什么会认为宝钗“内心藏奸”呢?有一回,宝钗做了一件事,连槁木死灰的李纨都看不下去。看懂了这件事,大家就明白黛玉为何误解宝钗“内心藏奸”了。

有一天,薛宝琴编了十首怀古诗谜,众人看了纷纷点赞!唯独宝钗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那么宝琴最后两首诗谜到底写了什么呢,宝钗又为什么批判呢?我们先看看这两首诗:

【九】蒲东寺怀古其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十】梅花观怀古其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蒲东寺怀古》写的是,《西厢记》里面,红娘帮崔莺莺和张君瑞结合的故事。《梅花观怀古》写的是,《牡丹亭》里面,杜丽娘和柳梦梅私定终身的故事。总之,这两首诗写的都是男女之情。

那个年代特别讲究礼教,尤其是对大家闺秀。在贾母曾眼里,像崔莺莺、杜丽娘这样的姑娘,肯定就是贼不成贼、鬼不成鬼了。贾家这样的贵族,不允许姑娘们看《西厢记》之类的书的,但他们却允许姑娘们听这些戏,想必是戏里删减了很多不宜内容吧。

虽说大人都不允许孩子们看这些书,但孩子们总能想办法偷偷找来看,宝玉就拉着黛玉一起看过《西厢记》。其实宝钗小时候也看过,什么《西厢记》、《琵琶记》、《元人百种》等等,无所不读。

但等到长大后,宝钗就逐渐明白了,闺阁女儿是不该看这些书的。于是她慢慢成长起来,一切按照礼教来要求自己。她有一回听到黛玉念起《西厢记》里的诗句,还悄悄教育黛玉,女孩儿不要读这些书,怕移了性情。

宝钗连黛玉都教育,她又怎能不教育自己的亲堂妹宝琴呢?因此,听到宝琴公然以《西厢记》、《牡丹亭》作诗时,宝钗就教育了一番。但宝钗批评教育宝琴的话,却引来黛玉反驳说: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听了黛玉的话,探春表示附和,她也觉得宝钗有矫揉造作了。连槁木死灰的寡妇李纨,都长篇大论说了一通反驳宝钗:

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可见,大家都认为宝钗小题大做了。虽说姑娘们不该看这些书,但其实看过这些书的人不少,想必除了黛玉宝钗外,探春宝琴等也看过,甚至李纨未出阁时可能也看过。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大家不去到处说就行了。

宝钗却当作完全没听过这故事,还让宝琴不要作这样的诗,众人才会认为她矫揉造作。所谓“矫揉造作”,其实就有些虚伪的感觉。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觉得她是“有心机、有城府,内心藏奸”。

而实际上,宝钗只是谨慎行事,做人追求完美罢了。她在其它事上,也追求完美。比如送礼物时,她连人人厌弃的赵姨娘母子都送到,一点没有轻视。黛玉几次讥讽她时,她都微笑不语,特别能忍。这都是她追求完美的表现。这样一个太过追求完美的人,本来容易让人误以为“内心藏奸”。

就像历史上的邓太后邓绥一样,她初入宫为妃时,为人处世就很像宝钗。她对人特别圆融,不仅对皇帝皇后恭敬,对宫女也特别好。她本身长相极美,又知书达理,聪慧有谋。

为了和皇后阴丽华处好关系,她处处顺着皇后。穿衣服上,她绝对不和阴丽华撞衫。去拜见阴丽华时,她就像婢女那样恭敬,连出门时,都是半弓着身子,慢慢退出去。

和皇后一起见皇上,她从不多话,皇上问什么她都沉默,等皇后回答。皇后若没答好,她就装傻说自己也不懂,绝对不抢皇后风头。得了什么赏赐,她都分给其他妃嫔,或者宫女们,所以她很得人心。

可阴丽华却不买她的账,总是认为她太有城府,认为她在收买人心,于是处处为难她。甚至有一天,汉和帝大病一场,奄奄一息。就在这时,阴丽华告诉左右说,皇上一驾崩,她就要灭了邓绥满门。阴丽华之所以一直怀疑邓绥耍城府心机,除了因为她不了解邓绥外,也的确有邓绥为人处事太完美的缘故。

大家想想,你身边若有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很完美,人人称赞,你为此还被拿去对比,你会不会认为这个人耍心机呢?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吧?

同理,宝钗本来条件就很好,她偏偏做人做事还那么追求完美,一进贾府就把黛玉比了下去,黛玉怎能不误会她“内心藏奸”呢?后来黛玉和她成为姐妹,正是因为她自爆己短,让黛玉看到了她的真诚。所以啊,做人其实不要太完美,太完美了自己累,还容易被别人误解成“心机婊”。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钗做的事,连李纨都看不下去,难怪黛玉会认为她“内心藏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