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首席导师的素养与能力

做一名首席导师并不难,你只要用心、用力、肯吃苦就可以,但是,如果想做一名优秀的首席导师,则需要掌握这个职位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本文是我归纳总结了两本专业书籍(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并结合我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的关于首席导师的工作方法和指导思想。

首先,要做一名专业化的首席导师。你的态度决定的你的高度,你为自己定位在业余还是专业,会决定以后的发展高度。就像是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的区别,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业余的运动员只是作为一个爱好去做,喜欢的的时候去练一练,练够了就放一放。而专业运动员从一开始选择就注定了那是一辈子的事业,他们往往先学习专业的理论,然后消化吸收,最后再去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永不停歇,纵然有所停止,也是停下来反思自我,努力改进。最终竞技场上,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我想,作为首席导师,我们也应如此。选择专业化的道路,就是选择了高标准、严要求,就是选择了把这份工作作为一生的事业,一辈子的追求。那么,首先我们要去阅读,阅读那些专业类的书籍,那是捷径,那是在和伟人对话,和优秀的前辈们对话,我们要读苏格拉底,要读夸美纽斯,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还要读孔子,读陶行知,读蔡元培。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的更好,看的更广,只有走在前人铺好的路上,我们才能走的的更快,走的更有效率。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有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觉得很好,要学会做笔记,记录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录那些有名的语句,记录那些新奇的想法,记录那些能给你带来触动的文字,并把他们消化吸收,加入到自己的文字中,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教育随笔是我们教育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记录着那些和孩子们的美好回忆,还见证着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的摸爬滚打,他还是很好的素材,也是反思的根据,更是创新的源泉。除了阅读和写作,我们还可以真正走近大师,去找一些优秀的首席导师,怀着谦虚的态度,真诚地向他们学习,认真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那都是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纵然有些方法已经过时,有些思想已经不符合实际,但总会有我们想不到的绝招。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组织,例如潍坊峡山实验初中的首席导师工作室,那里会为有理想,有上进心的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利用机会倒逼自己成长,用他人督促自己努力。

做一名优秀的首席导师还需要有三心:童心、爱心、耐心。

随着我们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们的工作经验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也让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年龄上的差距会带来认知上的代沟,而这种代沟并不利于我们教育孩子。因此,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要保持人性的天真、纯洁、好奇、和自然。我们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才真正能够想其所想,做其所做,然后顺势利导,做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相去甚远。往往是教师们自认为高大上的事物,在学生眼里却是习以为常。老师认为这件事应该这样做,而孩子们却不以为然。其实,这并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这是视角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用孩子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就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就无法了解孩子们的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就不能“对症下药”。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要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会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一个爱人被夺取一般的伤心。”这段文字使我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孩子们的世界是那么的感情丰富。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那么的偏执,为什么有些孩子那么的夸张,为什么有些孩子那么的让人费解。不是我们费解,而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我们再去谈教育。

第二颗心是爱心。爱的范围很广,陪孩子们谈心是爱,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爱,给孩子物质上的帮助也是爱,有时候一个眼神也充满了爱的味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爱心,也样去做爱的教育?我们听说了大量的无私奉献的教师,有的不顾家人,有的拖着病体,更有甚者为教育牺牲。这些都不是教育常态。其实最真诚的爱就是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流行语用在这里恰巧合适。我第一年工作就接手一个班,成为了首席导师,人生中第一次军训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场灾难。他们需要顶住劳累,顶住酷暑,顶住想家的委屈,顶住成长路上的心酸。我看着心疼,却也知道,我不能替代他们,这是他们破茧化蝶的关键一步,我能做的就是陪伴在他们身边,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支柱。不停的鼓励他们,为他们打气,嗓子哑了也继续喊,我不能停,这是我的战斗。最后果然落下了病根(慢性咽炎)。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作为老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但我不后悔,我的孩子们成功的战胜了军训,在评比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的爱心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换来了班级的骄傲。

第三颗心是耐心。不同的孩子就像不同品种的花朵,花期不一样,有的在春天绽放,有的却是在秋天,有的喜欢炎炎夏日,有的却喜欢漫天飞雪。我们教育者绝对不能心急,不要妄想一顿说教改变孩子的一生。有些调皮的孩子犯了错,老师往往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或者是谈话室,一顿说教,最后孩子看起来改过自新了,我们也心情舒畅了,然后孩子回到教室,我们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没成想没过几天,甚至当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往往会想:“这孩子真是无可救药。”其实这并不都是孩子的错,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认清楚事物的本质,没有弄明白学生发展的规律。孩子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有时候他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已经改正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自我保护的反应,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算是他意识到自己的错了,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当孩子再一次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有心理预期,知道这不是最后一次。那么,既然孩子发展存在反复性,我们就不用管了?当然不是,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反思自身的问题,可以借鉴魏书生先生的方法,让孩子写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不同于检讨,它是用来让孩子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帮助孩子们反思。以后,孩子每犯一次错误,就反思一次。这样日复一日的强化,就让孩子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想成为优秀的首席导师除了具备以上三颗心以外还需要具备两种能力: 全面放手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能力。

全面放手既可以解放学生也可以解放老师。有些首导每时每刻都在盯着学生,从早自习到上课,从做操到餐厅,从宿舍再到早自习。任何事情亲力亲为,生怕学生做错。这看起来是爱岗敬业,其实,这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学生的发展需要全方面,并不单单只是学习。我们需要信任学生,把一切可以让学生来完成的事情,放心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做。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我们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和学生共同探讨。我们不给学生做饭,但是我们会教给他们做饭的方法,我们不会给他们本领,我们会教会他们如何掌握本领,我们不会给他们幸福,我们会教给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充当学生发展之路的引路人,而不是保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班主任叫作首席导师。举个自己的反面例子吧,记得刚接手一个班,军训期间我就是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如何训练,害怕学生不会自己训练耽误了会演成绩,我索性独揽大权,所有事情亲力亲为,会演名列前茅。我很开心,但是,我现在为我当时的目光短浅后悔。在我的“努力”下,班级在各项评比中都独占鳌头,可是,问题慢慢地也显露出来了。我发现班级在慢慢地走下坡路,很多时候自己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孩子们自主能力差,最后导致班级管理一塌糊涂,看着班级慢慢地变差,我也只能干着急。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阅读量的增加,我慢慢开始学会反思,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就是没有学会全面放手。我们总是怕麻烦然后自己事事亲力亲为,到头来只会惹来更多的麻烦,自己忙的像是无头的苍蝇团团转,学生却像是台下看戏的吃瓜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头来什么能力也没有。从那开始,慢慢地有意识的锻炼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无论是学校的任务还是年级的任务,我们都商量着干,小事直接交给学什们自己干,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班级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高瞻远瞩的能力。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

站在80楼往下看,望眼过去都是美景,

站在2楼往下看,满地都是垃圾。

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

人生若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

这段话说的很有道理,人生需要高度,我们做教育,千万不可以只是盯着眼前,一定要放眼未来。我们的孩子现在平均14岁。10年之后他们24岁,将踏入工作岗位,那么,在他们迷迷茫茫、跌跌撞撞的去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否能够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是否能够具备追求幸福的能力?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一定会被将来的社会所抛弃。我们的孩子会是那些可怜的群体之一吗?二十年后他们34或许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政治、文化都需要他们的力量去推动,那时候的中国,还能否以高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就看今天的教育!30年后他们44岁,我们的孩子们也都为人父为人母,他们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如何将中华的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都知道父母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我们都有一个感受,往往班级里的问题学生或多或少家里都有问题,换言之,父母都有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和家庭的影响离不开。那么,30年后,中国的少年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告知大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颗心,一件事,一辈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首席导师的素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