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网络互助交流群里,与人唇枪舌剑了一番。起因是其诟病康爱公社推出大量的互助社,有一部分参与人数比较少,让他觉得作为互助开创者康爱公社“不守规矩”。他本身的观点没什么逻辑可言,但问题的本质是普惠的网络互助是应该是什么样子,值得拿出来聊下。
有观点这么评价互助“谁掌握了最全面的需求、探索到了最具普适性的可能,尝试了打破固有模式的尝试,谁就将掌握未来”,听着有些道理,但我有些不同看法。
网络互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先回到网络互助的价值和作用上来。网络互助想解决什么问题,实际解决了哪些问题或者解决到什么程度。
互助由医疗费问题引发的现实困境而产生,起初更多关注没有商业保险甚至没有医保的人。他们缺乏基本的大病医疗费解决方案,医保有作用但在大病面前远远不够,甚至不少人连基本的医保也没有。
到现在,互助已成为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保障形式。这一点反而在保障行业相关从业者或已经有相对齐全的商业保险人群的认知中尤为突出。
从互助的用户画像来看,大比例成员来自三四线城市以下及农村,一半以上没有投保过商业保险。康爱公社推出了慢病人群、癌症人群的互助社,以期做更多有利的尝试。我们看到水滴互助、相互宝等现在也陆续推出了慢病人群的互助计划。
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发展中网络互助拓展了保障群体边界,更多无保障或无商业保险的人参与进来,更多人通过网络的方式参与保障,这个意义要大于所有。
网络互助应该是普适性的吗?
我们知道,公平与普惠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公平是有范围和前提条件的,而普惠就是要打破范围和前提。
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背后是对互助本质认识和平台定位的不同。比如有人认为互助既是一种保障形式,那就要强调公平,那么公平性将成为其产品的指导原则;有人认为互助是兼具公平和爱心的保障形式,那就不会追求绝对的公平,这些也会反映在产品和决策之中等等。
无论是出于哪种认识,普惠是网络互助的优势,也是很多人对网络互助的期望。那么普惠的网络互助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通过网络互助实现更大程度的普惠?
这里有一个相近的概念,普适。不少人认为普惠就等于普适,网络互助要实现普惠就要实现产品的普适性。
从目前大多数互助平台互助计划,以及一些动态来看,不少互助平台都陷入了“普适性”误区,试图通过微创新找到一个装下更多人的规则和标准。出发点没错,但是注定不会成功。保障的本质是建立在同质风险基础上的风险共担,公益与爱心的因素可以让其在一定范围内牺牲部分公平,但也仅限于一定范围内。
普适是普惠的一种是实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可能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还有个思路是垂直化,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过这点,当时的观点是垂直化会是网络互助的方向。
为何互助平台纷纷追求普适保障?
稍加留意,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所有互助平台的互助计划都比较单一、同质化严重。这可能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大家都这样,我也这么干;二是,网络互助模式简单、直接,产品形态就应该是单一的。
无论是在什么领域,大家都本能的去追求一种标准化、普适性的东西。具体到网络互助也是如此。如果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让产品成为一个普适性的保障,那么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直接的因素。比如,网络互助门槛低、用户以三四线城市以下及农村为主,天然让大家觉得这是件普惠性的事;认为网络互助是一个工具,本身难以形成闭环,经济的做法是尽量普适、吸引尽可能多流量,为其他金融业务服务等。
网络互助垂直化发展的逻辑
垂直化的思路在于,不必为普惠到更多人而去追求互助计划规则的普适性,而是从保障的本质出发,为具有同质风险的同类人设置不同的互助计划,当然这里的分类或分组不必像商业保险那么严格。
垂直化的逻辑可以让网络互助触达其他保障形式难以覆盖的人群,尤其是中低收人群及中高风险人群,这也可以实现普惠的目的。
认同垂直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实际分摊与用户预期分摊之间差额较大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可以说是所有互助平台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公关强如相互宝,相互宝贴吧也是被“分摊越来越多”、“骗局”、“理赔难”等霸屏。大家发现分摊不是宣传的“一毛、一块”,而是几块钱甚至十几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这也不是自己想的一年十几块钱的事情,而是可能要一两百甚至更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度的误导式宣传(分摊1毛钱大病30万等)、用户教育的缺失、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等。
垂直化一定程度上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正如上面所说,加入垂直化互助计划都是具有同质化风险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群体性或特殊性有一定认识,进而对互助计划的内容和价格有相对理性的预期和认识。甚至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追求高额度互助金,也会出现高保障水平的互助计划,毕竟互助是最具性价比的保障形式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垂直化的方向有一个bug,容易发生成员基数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人参与,系统不稳定甚至运转不起来。也可能有人会钻牛角尖,即使是垂直化的思路也不能覆盖所有人。
垂直化无疑缩小了该互助计划的目标成员范围,但只要不是特别窄,兼顾开放性和公益性,同时还有中国人口规模红利的加持,这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一边抱着网络互助是一种补充的态度,潜意识又把它当成“万能的神”、期待其能帮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
*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微信公众号:陈志恒,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