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个关于《红楼梦》的小知识吧,来源出处大家就不要细究了,权且当一个野史听听即可。
红楼梦与乾隆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诗词绘画,属于在艺术上有追求的一位皇帝,为此乾隆搜集了很多名家的画作、孤本,高兴了就在上面盖个章,虽然“毁”了不少的画,但是乾隆自己的审美也不知不觉被培养起来了。
乾隆特别喜欢微服私访,有天出宫到一个大臣家里溜达,恰好大臣不在家,乾隆也不在意,大摇大摆的去了书房,进了书房发现案头上有几本手抄的书,看了几眼,发现还有些意思,于是就抽了几本书就走了。
等到大臣回家之后,下人告诉他皇帝到书房拿了几本书,大臣一听,当即瘫倒在地,乾隆当时大兴文字狱,书里有什么不和心意之处,就把写书的藏书的都抓起来杀头。大臣能不害怕吗?马上召集府上的清客相公每人分几本书,挨个字看,有没有啥有问题的话,有的马上想办法改掉,忙碌了一个晚上。至于被乾隆拿走的那一部分就没办法了,听天由命。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乾隆皇帝看了一晚,觉得书写的挺好,让他把剩下的书都送来。后来乾隆给这本书留下了一个评价,有句是有正式档案记载的,说是“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意思就是,这本书写的是他爷爷朝大臣明珠的家事。
明珠是康熙朝的一个大臣,明珠一开始很得康熙皇帝的宠幸。直到后来,因为他有很多贪赃枉法的事情被一些官僚联名弹劾了,康熙皇帝才罢了他的官职,最后这个明珠抑郁不乐死掉了。明珠有一个儿子比较出名,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有一首词叫《金缕曲》,你听听,我给你念几句,“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桥段。
所以乾隆皇帝一翻“黛玉葬花”这个书就想起纳兰性德写“葬花天气”这样一些词句。当然大家族的兴衰各有各的原因,但总有很多相似之处,也难怪乾隆误认为这是明珠家的故事。
虽然在这件事上乾隆搞错了,但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觉得这本书写的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一些情情爱爱的故事,就放了这部书一马,所以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红楼梦》的故事。
和珅与《红楼梦》
另外的一个故事也发生在乾隆朝,乾隆在当政的时候,下令主持编订了《四库全书》,要求各地把自古以来传到他那个时候的书全搜集上来,集中到京城,然后组织一个庞大的班子来检索这些书。
《四库全书》最后一任的总纂官是是和珅。《四库全书》一方面是修订汇编,但是也干一些毁书的事,有一天《红楼梦》的手抄本就被送到了和珅的案头上,他觉得这个书,里面的很多诗词写得都不错,要把它销毁了怪可惜的,完全禁止它也不好禁,因为当时在社会上已经开始流传了。
他就有一个主意,他觉得八十回以前的内容还马马虎虎,可以容忍,八十回后太悲惨,是一个大悲剧,这不好,得改。所以和珅在手下的文人中挑了一个能写小说的人,就是高鹗。当时写小说大文人是不屑写这种东西的,所以就落到了名不见经传的高鹗手中,于是最后就由高鹗和程伟元合作,把程伟元所得到的那部手抄的《红楼梦》,改造成了一部现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120回的《红楼梦》。
故事还没完,高鹗这个人其实有些才气,但自从考中了举人之后,进士一直考不上,等到高鹗编完《红楼梦》的书稿后,再去考进士,立马就考上了。
“巧合”的是这一届的主考官恰好就是和珅,显然和珅对高鹗把一部后面原来不符合当时规范的书,改造成一部能够容忍下,让它流传的书,认为是有功的,予以了他表彰。
1791年程伟元、高鹗改完书印刷了以后,人们争相购买,书就流传开了。所以程伟元就在第二年,1792年就又印了一次,那么这次印刷,他就对头年那个版本做了一些新的改动,不但修饰了后四十回,把前八十回,他也做了一些改动。
那么在红学领域,版本学领域,就把1791年,就是乾隆五十七年印的那一版称作程甲本,把第二年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印的那一版称作程乙本。现在流传到今天的程甲本已经非常稀罕了,程乙本比较多。
而且当时因为没有版权法,也没有著作权意识,他这个书印出来以后很好卖。其他的书店作坊就纷纷地盗版翻印。那么一本《红楼梦》由于后来卖得特别好,就以程乙本的面目流传到今天的为最多,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一直到民国到今天,它就成为一部畅销书,一部人们所喜爱的书。
再次说明,这几个是来源于野史,大家不必较真,听听一乐就行,真正要研究《红楼梦》还是要回到文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