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

此版本《月亮与六便士》

      一开始,根本读不下去,这和《茶花女》、《刺猬的优雅》,还有跟多著作一般枯燥无味,依旧是叙述,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不喜欢这种方式,平淡无奇,叙述结束了,好像和我们也再无关系了。

     后来直到今天上午才读完,然后便忍不住去搜索了保罗  高更(斯特里克兰原型)的代表作,想从中获取一丝和他一样的经历与感受,不过这次成功了,比起以往我对画作的认识,此时带着著作的余温,看画时终于有那么一点异动,好似灵魂里有那么一点共鸣,但我说不出来。

     你放心,看我这篇文章,你不会知道提纲,不会了解整本书的大概。我就是不想你们看完之后就好像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若是换作我,就不太有兴趣去读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最讨厌剧透,会让我压根提不起来兴趣去了解,嗯,你懂的!

保罗 高更作品

       所以,很多人都在谈论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信仰、梦想、灵魂的追求,而六便士就是物质生活,你要知道,不是放弃六便士,就能追随月亮。我们更多的是仰望,然后捡起六便士,然后再仰望,再离开。


我的印象是,这个人一直饥寒交迫,东奔西走;但是我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忍受的事情,他却毫不在乎。斯特里克兰的卓越之处在于,和大多数英国人不同,他完全漠视生活的舒适。让他一直住在一间破屋子里,他也不会恼怒,他不需要周围都是漂亮的摆设。我觉得,他从来没注意到那些墙纸是多么肮脏,就是我第一次拜访他时的屋子。他不需要扶手椅,坐在硬背上也觉得舒服。他总是吃的津津有味,但吃什么,根本无所谓;对他来说,吞下的食物只是用来充饥,没有吃的,他也能挨饿。我了解到,有六个月,他每天只靠一个面包、一瓶牛奶过活。他是一个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但对这些东西又无动于衷。挨饿受冻,在他不算苦。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你别听这么描述,对这个人就无比崇拜与赞赏。在我读到80%以前,我都认为这是一个自私、蛮横、狂妄、又充满私欲的男人。他抛弃妻子,他害死了斯特洛夫夫人,摧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美好的家庭,他恩将仇报还毫无悔意!

       最后才了解,他放弃的不是六便士,更是七情六欲,那些人性、理性、感性、在他那里,荡然无存。他认为美好的,即便是夫人的身体,他都必须得到。因为他要创作,所有的美都只能经他手才能展现出来。你无视也好,唾骂也好,真的都无所谓。他的艰苦更是一种习惯,哪怕面前摆着诱人大餐、软皮沙发,他都不会多吃一口,多坐一会,甚至可以跑到角落坐到硬背椅上去,还没有扶手。


保罗 高更作品

      他的晚年,就像中国隐士一般,归隐山林。他任凭疾病发展下去,因为他知道,他不会好的。如果要求医,医生必定让他吃药、静养,你知道这等于要了他的命。

      只有一个人在乎他,那个在他五十多岁嫁给了他的十七岁姑娘,阿塔。阿塔说,他从不抱怨命运,从未失去勇气。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坦然、平静。他让阿塔答应他,在她将他埋葬了以后,放火把房子烧个干净,一根树枝儿都不要剩,看烧光了再离开。即便库特拉斯医生劝告她,这些是天才之作,我们没有权利让人类失去它。她还是毅然决然的点着了煤油。因为,她答应了他。


保罗 高更作品

“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奇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这是一支他唱给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听,就需要智慧、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我最不能忘记的,该是每次当斯特里克兰把自己的画赠出时说的话,虽然你现在认为没什么用处,以后就会知道,但愿它能带给你幸运。每个艺术家生前都是不能预判后人给与作品的价值,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对美的笃定,并且坚信收到赠画的人会将作品传承下去!

       当然,每部作品不仅仅只有主角光环。令我动容的还有那像夏尔丹画里走出来的女人——斯特洛夫夫人,她使家务成为一种仪式,从而获得道德的意义。德克 斯特洛夫,他的荒诞不经,给这首牧歌增添了一种奇怪的音符,如同未经调整的不和谐音,但这反而使之更现代、更人性,像庄重场合的粗俗笑话,加剧了美的辛辣的品质。还有亚伯拉罕医生,在第一眼见到压力山大港的瞬间,如同天启,他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揪住了,突然间满心欢喜,一种美妙的自由感。他感觉就像回到了家里,一下子打定主意,此生就在这里生活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美妙的词句让你惊叹。毛姆的描述,让隐藏在内心的情愫浮现出来,像看《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一般,你好像是画中人,曾参与过他们生活,留下了一丝半点痕迹。




保罗 高更

       保罗 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本书中虽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不尽真实,但也正是它,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包括他的经历及画作。


       至于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只有读完才知道吧!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