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

你好,我来了

一直有做内容新媒体的欲望。在小丹老师的鼓励下,也加入的家庭。

为了不再做行动的矮子,和只有7秒记忆的锦鲤,遂选择新年第一天,来立FLAG。

介绍以下自己,确切的说是用说话的方式简述这一段从业经历。

高考loser,发轫于电台。录制过译制片正面男一号和反面男一号(估计女性角色没机会了),给别人家的品牌、门店、产品配各种广告和纪录片,在声音里扮演过好人坏人,人类非人为,动物植物,阿猫阿狗,当然还包括毛毛虫。在第十个职业年头里,搞定一个网综策划,拿下一个特色旅游小镇策划,设计一项万人参与的落地活动,搞定两个现象级产品配音,当然还有定制客户的音视频生产。所以,请别问我是干啥的。因为我是配音演员里文案写的最好的文创策划人。

当我们平安顺利无新意的顺利跨国2018年时,当罗胖在他的跨年演讲甩出“扎心五问”让人昏昏欲睡时,我立下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开始从事少儿配音教育工作。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大概几年前,我担任了一次一次某地少儿主持人比赛的评委。令我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十分不规范的(估计是学习时间不长的),和十分规范的。奇怪的是,居然动作规范,声音所谓标准的孩子们特别像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你能想象连续听十几个孩子,连续重复地在舞台上用同样的表情,同样的语流语调,表演同样的节目吗?我感觉我被神奇绿灯侠卡在的重复无尽的虚空里。心里咒骂一句,评委这活真不是好人做的,哪个老师教出一群这样的孩子呢,我要是孩子家长我会不会掐死这个老师,还是掐死编写少儿朗诵教材的编者,或者掐死作为评委的我呢?

这个问题直到上个月,又扎到了我。

2018年最后一个月,与“声音女神”黄华进行了一次关于育儿的长谈。她说,她怀孕的时候仍然在棚里录音。孩子上学前一直跟着她在棚里混,时间一长,宝宝的“声价”堪比妈妈。

作为小镇青年,我有点儿伤感。大城市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先进的教学产品,比如少儿戏剧等各种母语教学。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在选择口才学习时,除了自我介绍,讲故事,绕口令外,别无他法。对,连自我介绍都是一个模板……

关于表演的“对”“错”我曾请教朗诵大家徐涛先生。他说,“不错”即是“对”,对无唯一。

我觉得他说得对。

我开始从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希望她作为“配二代”,能在语言方面有所赋能。幸运的是,效果不错。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于是我准备开设这门《少儿配音》课程。不敢声张,不敢做大。还是准备从身边相识相知的朋友家宝贝开始。原因有几。一来呢,想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学环境,多找几个伙伴同学。二来呢,目前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理论的练习素材都靠鄙人一首炮制,生怕误了教学效果,熟人家孩子,教坏了,他们也不会责备。

2019,我和我的《少儿配音》,来了。请多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