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胡同的二三事

如今的重庆路小胡同

(1)

现在几乎每一天,都要关注了一下自己所在的发小群。

长春市清明街五委 60 61 62组发小群。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于儿时的记忆,竟然变得是越来越清晰了。人的大脑确实是挺奇怪的,昨天晚上到底吃的是什么?有可能根本就没记住。但是如说起了小时候的事情,却忽然间就像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一样。甚至有很多的时候,还可以想起来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特殊的感觉……这难道是瞬间穿越吗?

简直就是神了!

记得在困难时期,小家伙们的肚子也都饿得比较难受,因为几乎每天都在喝各种粥,并且是一个孩子只能喝一碗,并不是让你吃饱了算诶,孩子们就会各自的想出许多的土办法。有的时候,还会成帮结伙的到处去掠一些野果子吃,当然很多的时候是在公共的园林里,记忆最清楚的就是附近的大庙,庙宇的高墙内全都是海棠果。一旦到了收获的季节,墙头上就会爬满了附近的孩子,急得庙里的小和尚用弓箭驱赶这些孩子们,不过你尽管放心,庙里的小和尚绝望不会故意的伤人滴,他们的弓箭都是没有箭头的,前面包着的是圆圆的棉花包,即使是射中了你也是挠痒痒。

所以孩子们根本就不怕,只是象征性的四处逃窜。

有的时候,干脆就是翻进附近军人高干区的院子里。当然还要悄悄的躲过院子里站岗放哨的士兵,简直就像如今的侦探惊险片一样。这时候就不仅仅是院子里的果实好吃了,仅仅是这种行动就足够刺激。

孩子们往往玩的就是这种刺激。

嘿嘿嘿嘿嘿嘿嘿

当时的重庆路小胡同地处于市中心,应该是长春市比较重要的地方。附近百货商店电影院,以及国营食堂、重庆路饭店,还有长春市最大的副食品商店(著名的圈儿楼)等等服务设施云集。另外东面是长春市著名的永春路自由市场,西边背靠着长春市最大的庙宇,护国般若寺。

据说就是到了现在,也同样是长春市最热闹的贸易中心。

伪满的时候这里是日本兵集中的场所,附近几乎都是日本式的钢筋水泥建筑,整个布局也非常地讲究,从将军的住宅,一直到士兵的住宅大院,分布的是清清楚楚。解放后这里也住着许多部队的军官和家属,长春市卫戍区的司令员也住在这里。

可能也算是军事要地吧。

同当时的长春市一般住宅比较起来,这里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住宅,应该属于中上等水平的住宅区吧。当然这里的居民也算是比较混杂,应该是属于藏龙卧虎之地。

小的时候,大家伙儿都的习惯叫它:

“清明街小胡同。”

因为清明街派出所,和清明街街道委员会就坐镇在胡同口,也就是清明街重庆路小胡同的简称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这么简单的叫。

也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特殊叫法,虽然很不规范,但是一听就明白。

(2)

记得邻居的老余奶奶就很特殊。

左右四邻们几乎都知道,她过去好像是国民党的国会议员,有传说讲:好像还是一个妇女党派的代表人物。如果按照解放后人口成份的标准来衡量,那应该铁定的就是历史反革命了。如果放到了解放后的任何一次运动时期,一般都不会活过一次运动吧?但是好像老余奶奶还真就漏网了。她不但是自己活得很健康也很惬意,邻居们也都赞叹;

“老余太太的几个儿子,培养的也是非常的有出息。”

这些也都是左邻右居的真实评价。

在我的记忆中,她有三个儿子,并且好像都是不同时期的大学毕业生。

周围的居民们,对她似乎都是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因为是深知她的与众人不同吧。由此可见,老百姓的心里还是都有一杆公平秤滴。

老余奶奶应该是一位隐蔽的文化人儿。

尊重知识,也许就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吧。

反正不论什么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多多少少都有些敬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既使在十年动乱中,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相当的残酷了,都已经统统被打成了臭老九,但是仅凭着众人的良知,还是保护了相当的一些人,老余奶奶的一家人,就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吧。

这就是民意的善良。

当然,这同他们自己的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关系,解放后,老两口儿的生活也是非常的低调,低调到一般人都不会注意他们了,他们家里还有一个老头子,也就是老余奶奶的丈夫老余爷爷吧。听说他的资历也是相当的了不起,在解放前,曾经就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具体是什么学校?好像就没有什么人会知道了,他们从来也没有向外张扬过,因为他们的个人家庭生活,已经低调的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了。

也不知道他们一家子是如何生活的。

不过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他们的家里有一台脚踏风琴,就是当时外行人称之为钢琴的东西。这玩意儿只有在学校里面见到过,并且也是各个学校里最珍贵的财产吧。

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另外,当初我们住的都是日本军官的住宅,一栋二户建。也就是说,在一栋平房上开了两个门️洞,一个门洞里就是一户人家。记得前后左右一共有六栋,解放后都属于长春市房产局的房产,只是解放后每一个门洞都已经住成了两户人家了。房间的内部也经过了多次的改造,基本上已经没有原来建筑的特点了,为了扩大住房面积,日式拉门和榻榻米,还有取暖设备和卫生间,都已经被拆除了,只是保存了一个外売而已。我们家里唯一残存的东西就是地板了,是那种古老的日式的宽大地板,跟现在的地板风格完全是不同啊。另外房间改建的时候,从房顶上发现了两把战刀,一把就像扁担一样,另外一把就是镶金戴银的那种,当时我看到之后,恨得我是只咬牙根儿,天棚上、我们在藏猫猫的时候,经常上去啊……我怎么就没有及早发现呢?

那年月,我最喜欢的就是刀刀枪枪诶。

这也是运气吧?

自己开始倒腾古董之后,心里就更怀念那两把战刀了,用现在比较专业的眼光,想起来也应该是价值连城吧。因为从日本建筑的布局上看,我家住的平房也应该是部队长。这些都是后话,其实房间已经没有一点日本房间的样子了。

不过老余奶奶的家里,却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仍然还是典型的日本式住宅。并且是从里到外,另外只有她这一户人家单独走一个门洞,也就保持了原住宅的各种功能。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就没有任何人知道内情了。老余奶奶平时接人待物很热情,但是似乎还是保持了原建筑中日本人的习惯,她不会领着别人去她的家里做客,这一点跟大多数邻居的习惯有点不同。清明小胡同里的人家几乎都是互通的,尤其是到了大年三十儿这一天,孩子们走街串巷的结伙玩耍,到了谁的家里,都会如履平道一般,家家户户都是不关门的,当然也绝对不会熄灯,从屋内到院子里到处都是灯火通明。似乎只有老余奶奶的家里,一直是房门紧闭。不过大家伙好像都已经习惯了,心里自然而然的了承了这一切现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觉得奇怪了。

仿佛是书香门第的一家人,就应该是这样式儿的吧,即使是过年过节,在表面也看不出来一点的变化。

记得是某一年的春节前夕,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委托老余奶奶自己组织设计,搞了一个居民组的春节联欢会。我有幸也成了联欢会里的小演员,记得当年自己就是讲故事。自己很认真地背了一段“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段子,应该是一个老式的单口相声吧。那时候自己的书看得比较杂,只要是铅字印刷的东西我都要看,并且好像还有点过目不忘的感觉。

“珍珠翡翠白玉汤”在解放后,应该是一个很受群众欢迎的单口相声,讲的是元朝皇帝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故事,非常的搞笑。不过在十年的运动时期肯定是听不到了,自己当时也不知道从哪儿,借到的一本残破的没头没尾的相声集,看过之后也是忍峻不止……

所以经常会在小伙伴的中间非法传播。

那次联欢会好像是非常地成功,自己也有机会去老余奶奶的家里看过了几次,简直就像参观博物馆一样的新鲜。因为在老余奶奶的整个房间里,完整是保留了日本人的原始状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房间的拉门儿,都是那种精致的木头格子,并且还都贴着不透明的窗户纸,就如同画报️中和电影上看到的是一模一样滴。

另外,室内的厕所,虽然也是白色陶瓷的蹲便,但是就像一个黑古隆咚的深坑一样,仿佛是深不可测,蹲在里面总感觉会爬出点什么东西。

怪瘆人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

更让人好奇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房间里面都是榻榻米,站在房间里就仿佛到了日本。总之完全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这就是清明胡同里的特殊人家。

到现在也无法忘记。

(3)

自己在清明街重庆路小胡同里,生活了将近三十个年头,前十五年生活的是无忧无虑,即便是有的时候饿着肚子,仍然会坚持与小伙伴们一同玩耍。虽然偷鸡摸鸭的事情都没干过,但是爬到树上撸点儿榆树钱儿,或者是翻到附近军官的院子里,偷点臭李子或者樱桃那可是常事儿,有一次夜里,还在军官家的鸡窝里摸了两个鸡蛋,记得小伙伴当场就喝了,我也学这样子喝了一口,不过反过来还引起了一阵强烈的呕吐,那时候就看出来了,并不是谁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喝下去生鸡蛋的,好像跟自己的肚子饿不饿也没有什么关系哈。

不过,也许就是自己饿得还不够彻底吧。

嘻嘻嘻嘻嘻嘻嘻

后来的十五年就变得是跌宕起伏了。

有文革期间的造反,有上山下乡的学生运动,有返城在工厂里的几年锻炼,又有了高考升学的机会。

可以说、是一环紧扣着一环,日子过得也是非常的紧张,这时候的日子已经不是那么漫长了,当然其中也有很多说不出来的乐趣。

现在回想起来,人、真是适应能力非常强的动物哈,无论环境是多么艰苦和曲折,大家伙儿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愉快。

唯一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确实是少了点!

不过想起当年,有那么多自发的各种文艺宣传队,每天照样自己嗨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

赶脚就是当时的工人文艺宣传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这个就扯的就有点太远了,和清明街重庆路的小胡同,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就此干脆就打住吧。

拜了那个拜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邻居的发小们,知道老余奶奶的后人到底怎么样了吗?

我走的时候还听说;

动乱时期,在她的家里,收走了两坛子的现大洋……到了改革开放,归还了吗?

作为古董商的我,现在可知道,这些东西如今已经是价值连城了啊!

嘿嘿嘿嘿嘿嘿嘿

这回真的走了。

2022年11月18日星期五记于日本高知

这也是老顽童现今保存的最年轻的照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庆小胡同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