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她博士的录取通知书,瞬间炸开锅。
我私信她:可以啊,闷声干大事。
她立马长篇大论的向我吐槽,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姑娘的绝望。
一边开题,一边考博。
身边同学在研一的时候已经开始准备考博了,到研三可以说是很充分了,可自己现在才起步,落下十万八千里。
朋友要么都工作得风生水起,要么结婚生子家庭美满,不敢接电话怕被询问怎么还在读书啊?
除了拼命向前走,不敢停滞不前。
在最崩溃的时候,甚至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睡。
好在,一切都熬过来了,发朋友圈官宣,收到祝福时,我都快忘记这一路走过来的辛酸,现在我的目标就是想找个地方植发。
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朋友圈,或许是别人参与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但隔着屏幕,真正想让别人知道的,确是营造出来看似精致的生活。
《千与千寻》,一部18年后才看懂的电影
有些叛逆的小女孩突然间离开父母,独自一人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
还没来得及伤心,为了活下去被迫工作,一夜之间的成长。
在吃饭团时爆发的委屈,全部往肚子里咽,像极了我们此时的生活状态。
她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那种神情,就像下班坐在公交车上的我们,对于未来迷茫而又坚定,原来这就是成长。
真正努力时,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发朋友圈的,甚至想屏蔽所有人。
这种迷茫、害怕、委屈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了解,也没法安慰,只能点个赞表示已阅。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真正自律的人是不需要靠着朋友圈打卡来督促自己。
已经形成了习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我曾经为了早起也加入过自律打卡群,前几天还兴致勃勃的准时准点打卡,只坚持了几个星期。
现在群里打卡的人寥寥无几,有时不发言我都还以为这个群解散了。
• 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大肆宣扬、昭告天下
如今的朋友圈竟有些妖魔化,自拍P图再配上一段不相关的文字;
吃个薯片都要一口一口的发个朋友圈,再说明这是第几片;
甚至连亲人去世都要来个现场直播。
看着这些画风诡异得我都想要报警了,好好的做个人不行吗?
变着花样被迫参与你的人生,你一定很孤独吧!
•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活得比你精彩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浮躁、不喧闹,长年累月,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努力。
他们活成了真实的自己,不需要刻意摆拍,因为他们此刻过的生活就是我们所羡慕的。
但他们为此拼尽全力的努力,确是我们难以坚持所放弃的。
• 在“网红”的安利下,心甘情愿的交着“智商税”
沉迷于“种草”生活:
各种当季新出的口红色号必须收入囊中;
为了抢联名T恤大打出手;
为了去网红店打卡,不惜排队5个小时;
一双球鞋、一个包几千块觉得便宜,却为了视频会员哭穷。
都想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在朋友圈打卡,迎来无数的羡慕与点赞,满足内心的虚荣。
为了仪式感,一句“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就下血本从里到外将房间装饰成满满的ins风,书架上摆满了书却从不翻开,只当做拍照背景。
为了厨艺,买了很多“网红”、“进口”厨具,心血来潮做几次饭后,就堆在角落生灰,拿起手机开始叫外卖。
出去旅游不去网红店打卡,网红民宿蹲一晚,网红酒吧喝一杯。
感觉对不起这趟出行,不为看风景,只为满足朋友圈看客的胃口。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如果事事都要仪式感,这就不是生活,是在作秀。
这种追求所谓“高品质”生活而超越自身能力,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正在拖垮我们的人生。
月薪三千过着月薪三万的生活,硬生生把自己活成“负二代”,成为“隐形贫困人口”,你朋友圈里的那个人真的是你自己吗?
与其花时间去刻意营造,不如沉静下来,把虚构的朋友圈过成真正精致的样子。
真正的精致,其实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真正的精致,是即使穷困潦倒,也要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真正的精致,是给生活做减法,让心灵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