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该片讲述了实习特工克拉丽斯为了追寻杀人狂野牛比尔的线索,前往一所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汉尼拔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将其击毙。
克拉丽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真正的单纯。克拉丽斯的性格是复杂的,她理智聪明有野心,这是汉尼拔亲口说的,她也懂得颇为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特质都是汉尼拔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汉尼拔说过他讨厌粗鲁无礼的人,而“礼节”“克制”这种东西恰恰是人类反动物本能压抑驯化出来的。单纯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经过头脑率直而为,史黛琳绝对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员。相反地她似乎有点过于克己了,致使这个冷美人坚强的外表下不断泄露出易碎的脆弱,为她增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强烈感受到一颗外冷内热的心以及处于弱势也不会动摇的信念。
汉尼拔一向是个精神控制力绝佳的男人,似乎已经超脱了一切人类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赏古典文学和音乐(还记得他被关在笼子里时背景的哥德堡变奏吗,巴赫的音乐是公认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热爱古典悲剧的壮美而非尘世生活的享乐之美。所以克拉丽斯无疑是他喜爱的典型形象:理智,坚强,整洁,自尊,敏感,而且因为童年的阴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浓厚的忧郁气质和隔离人群的孤独之美,略带神经质也很能讨好一个精神科的医生。
二:经典
在1991年,《沉默的羔羊》这样的电影,其题材足够猎奇,撩拨观众好奇心易如反掌,其画面足够刺激,能轻易拉高观众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凭这些《沉默的羔羊》足以红极一时。
这是不是很像如今的网红?美貌可以走红,相貌“惊人”更适合成爆款。
可是靠“脸”毕竟是碗“青春饭”,就算是容颜永驻,也有被看厌的一天。电影亦然。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谁敢挑战观众好奇心?很遗憾,门槛很高!肾上腺素也不好用了,观众的耐受力很强。
举个例子。以前的电影,里面的尸体都很乖,躺在抛尸地等待路人发现。现在,电影里的尸体成群跑上街,遇见活人就拼命追。
《沉默的羔羊》这种老电影常碰到一件尴尬事。时间久了,久到人们忘记谁是开山鼻祖,谁是跟风山寨。反倒是,新的总比老的花样多、特效好。最无奈的是山寨产量高。于是,前浪淹死在后浪的海洋里。
如此看来,《沉默的羔羊》想当经典,不光是“皮相”必须好看,还要“气质”出众,才能达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更需要“内涵”丰富才能无惧时间的“杀猪刀”,成为值得“N刷”的经典电影。
《沉默的羔羊》成功的秘诀是,美人在骨不在皮,还要配上有趣的灵魂。
皮,或称“血肉”;骨,就是“骨骼”;还有“灵魂”,它们是女主人公克“拉丽斯·史达琳”三重欲望的追寻之路。
三:反转
汉尼拔本打算吃掉史达琳,临时改主意才不吃她。证据是,片尾汉尼拔打给史达琳的电话。
“我决定不去拜访你了,因为有你的世界更有趣。”汉尼拔这样告诉史达林。
当时,史达琳也许是这样想的:“怎么就决定不来拜访了?难不成你还想过要来啊!”
汉尼拔的拜访,是件要命的事。
假如汉尼拔来做客,主人留他吃饭吗?
不留,是主人失礼。众所周知,汉尼拔重视礼节,不懂礼貌的病友在他劝说下,嚼舌自尽。
如此看来,不留他吃饭就没命了。
可是,汉尼拔爱吃人。主人要是不抓个邻居预备着,只能用自己请客。
更要命的是,汉尼拔这种成功人士,都有个习惯,乐意亲自下厨。就像电视里的美食节目,请来各界名流,露两手厨艺。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史达琳没“让世界变有趣”,她将被汉尼拔吃掉。
史达琳从食人魔的餐刀下“幸存”。那是她用智慧和灵魂跟汉尼拔拼来的,两人的对手戏可谓火花四溅,让人回味无穷。
正是史达琳和汉尼拔的四次面谈和一通电话,让这部电影独具“气质”。
提到史达琳的“幸存”,就要说到,“幸存”可是人类最痴迷的故事。
这是因为,从史前的祖先到现在的我们,人类时刻面临大大小小的灾难。小到错过一班地铁,大到彗星撞地球。从灾难中寻求“幸存”,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质。
通常,因为我们已经深谙“幸存”之道,所以能化解大部分灾难,唯独逃不过“衰老”。面对“死亡”,人类尚有能力与之一搏。可是,面对“衰老”,我们却毫无胜算。
“幸存”是人类的原始欲望。史达琳身陷灾难寻求“幸存”,是电影《沉默的羔羊》之骨骼,也是电影的故事主线,更是最隐秘的情节。
虽说“美人在骨”,即便“骨相”是气质的根源,美人终归要以“皮相”示人。
所以啊!“骨骼”既要撑起“血肉”,还必须藏身于无形,方能尽显“骨相”之美。否则骨骼外露,那不是美人,而是长着外骨骼的“异形”。
其实电影开始时,奇尔顿早就戳穿真相,还是当着史达琳的面。他一眼就看透史达琳的处境。她是一块香肉,她的长官克劳福德送她到大灰狼汉尼拔的嘴边,诱惑汉尼拔张嘴。
虽然克劳福德替史达琳铺了条不归路。但是,假如史达琳是块朽木,她也能避过灾祸。这样一来,她和汉尼拔的会面只是一次校外活动,课题是“观察活体食人魔”。其最糟糕的后果,仅是史达琳哭着跑回宿舍,报告都忘了写。然后,她继续过着平凡人的校园生活。毕竟,汉尼拔是个美食家,他的菜谱里珍禽异兽繁多,恐怕没有空位留给一只美羊羊。
可惜的是,史达琳并非等闲之辈。当汉尼拔大声喊她回去时,她本可以逃走。但是她却抑制住胆怯,选择重新站在汉尼拔面前。史达琳没有意识到,她开启了一场赌局,赌注是她的命。而且无论赌局输赢,她都是输家。因为落败的惩罚是死于汉尼拔的口中,获胜的奖励是活在汉尼拔的阴影里。从这一刻起,史达琳寻求“幸存”的故事,完成了从“始”到“显”的转换。
四:为什么是《沉默的羔羊》
第二次闪回同样出现在史达琳受辱后,这次,她又是被克劳福德利用。
克劳福德带队到乡下验尸,尸体是野牛比尔的受害者。史达琳奉命随行。
尸体临时停放案发地殡仪馆,里面挤满了当地警察。
克劳福德想和警长私聊,摆脱这群看热闹的。可是,这位警长明显不打算回避自己的手下。于是,克劳福德利用史达琳脱困,用得理直气壮、信手拈来。他对警长耳语,这个案子涉及年轻女士不宜旁听的内容,然后看了看身后的史达琳。
这里就要提到警长管辖地区的民风。大家不仅是街坊邻居,而且多少都有血缘。男人自幼被教育,必须尊重邻居家的母亲,就像尊重自己的妈妈一样。在邻家姐妹面前失礼,相当于侮辱自家姐妹。
这也是为什么,史达琳能说服一群男警察离开解剖现场。
他们本来打算喝着咖啡围观这场解剖。虽然史达琳平时掩饰自己的乡村口音,此时她却用家乡话发言。她替受害者的家人,感谢警官们的善举,感谢他们为被害的姑娘所做的一切。随后,史达琳以恳求的口吻命令这些男人,为这个可怜的女孩,为她的家人再做一件好事,离开解剖现场,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出于习俗,男人如果拒绝一位邻家女孩的请求,这请求又是关乎邻居家的尊严。传出去自己丢人,家庭也跟着丢脸。
何况这是群警察,终归不是无赖团伙。他们执行了史达琳的命令,毫无怨言。
小个子史达琳赢得大个子们的服从。在场的医生和牧师都对她刮目相看。
同一个小镇,相同的民风,警长更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加上克劳福德的暗示,警长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险些做出不体面的事。警长为了表达对女士的尊重,跟着克劳福德回房私聊。
克劳福德的小花招又一次成功了,却再一次让史达琳受辱。
和史达林一起被挡在门外的,是一众当地警察。他们意识到,史达林只是个跟班,因为她连讨论案情的资格都没有。
很快,男人们的眼神从嘲笑变成猜疑,又从猜疑变成嫌恶。
看着娇小、年轻的史达琳,这群大个子男人不禁思忖,这么一个没有战斗力又没有资历的小丫头,竟能当上FBI?(当个FBI有这么了不起吗?虽然在大城市,FBI并不受待见,但是在偏僻小镇,FBI是很受崇拜的。)
打量着史达琳的漂亮脸蛋儿,男人们很快就想通了,这女人一定是用身体换来的地位。
史达琳感受到同行们目光中的恶意,于是离开房间,恰巧进入正在举行一场葬礼的礼堂。此时出现了第二段闪回,年幼的史达琳亲吻棺木中的父亲。
电影每次闪回史达琳的童年,只向观众透露很少的信息,而且信息支离破碎。这不是电影故弄玄虚,而是史达琳内心世界的呈现。
请你试着搜索自己的记忆。当你看到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回忆片段。它们就像史达琳闪回童年的片段。潜意识会警告你,即将上演的那段记忆,会让你惊惶失措,会让你羞愧难当,会让你痛不欲生。于是,为了驱散它,你会做些重口味的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史达林也是这么做的。因此,闪回之后,史达琳都展现惊人的爆发力。
第一次闪回后,史达琳拼命训练,卖力钻研汉尼拔透露的线索。第二次闪回后,史达琳清空围观验尸的男警察。
史达琳用壮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日久天长,那段不敢看的记忆被她埋进意识深处。久而久之,这段记忆变成她的精神创伤。
多亏了汉尼拔威逼利诱,史达琳才吐露实情,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她精神创伤的真面目。它是史达琳童年萌生的负罪感。
十岁时,她目睹羔羊被宰杀,无助的小生命,连惨叫都像婴儿啼哭一样。
史达琳救不了它们,她只是个小女孩。
史达琳的野心,她的奋斗,都是为了埋藏创伤而生。史达琳很努力,所以创伤被埋得很深。唯独她熟睡时,痛楚会像菌丝一般蜿蜒而上,刺破厚重的土层,侵入她的梦境。梦中待宰的羔羊对着她哀嚎。史达琳惊醒,满身大汗。
后来,她卷入野牛比尔的案件。案情还原了记忆中屠宰羔羊的场景。
史达琳的潜意识,将羔羊的形象和受害者的形象捆绑在一起。两者都是无辜的生命,都任人宰杀,都在梦中对着她惊叫。
这次不同,现在的史达琳有解救“羔羊”的力量,更有机会。哪怕机会稍纵即逝。
史达琳的潜意识编织出一份信念,如果救下比尔手中的“羔羊”,就能为梦中的羔羊送去宁静。
这就是片名《沉默的羔羊》之由来。其实英文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直译是“羔羊的宁静”。
让梦中的羔羊不再悲鸣,是她寻求内心平静的救赎。
“救赎”是史达琳的潜意识欲望,寻求“救赎”的故事是《沉默的羔羊》之灵魂。
史达琳成功了,她得到了“救赎”。可惜,她没想到,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这不,她刚出狼窝又入虎穴,才送走惨叫的羔羊,又引来吃人的爱慕者。汉尼拔越狱了。
“汉尼拔越狱”,这是史达琳“幸存”之战的期末考试。汉尼拔闻过史达琳的“香味”。他关在笼子里,是无法证明他不会杀害史达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