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法务行者(同微信公众号)
前段时间,行者推送了一篇文章《法律职业选择的路上,这个因素你千万不要忽视》,就主体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启发性讨论。文章在多个平台推送后,陆陆续续有网友在后台与行者做了进一步交流,纷纷表达自己在职业选择路上的诸多困惑。今天,行者想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作为法律人,这些困惑你曾经或正在经历吗?
1、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律师、法务或者公务员,我该怎么选择呢?
2、我是公司里唯一的一名法务,工作三年了,感觉法务不受公司重视,我到底该不该出去做律师呢?
3、一毕业我就来到这家律所,从律师助理做起,拿到执业证后我还是继续做授薪。我觉得自己性格太内向,周围也好些人说我不太适合干这行。我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转行做法务呢?
…
也许你会说,初入职场的法律圈朋友才会困惑这些,他们经历少,阅历不足,有选择焦虑症很正常。好在年轻就是资本,不用想太多,大胆试大胆闯,啥都试过了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选择了。
真是这样吗?
如果你稍微留意,你一定见过或听过他们:
1、老甲,毕业后律师、法务圈进进出出十数载,可每一段职业经历都没有超过2年的。如今年纪已资深,最近听说又跑去应聘某公司的法务专员;
2、同学A,每次聚会,总听他在诉苦,在公司做法务不受重视,就是一打杂的,背锅的。可换了公司,也换了行业,还是听他这么说。每次痛定思痛后总吵着要出去做律师,甚至学别人创业。可眼瞅着毕业20年同学聚会近在眼前了,他还在那“一声叹息”。
不仅仅局限在法律圈,其他行业也同样面临职业选择的困惑。并且,这种困惑不会理所当然地随着年纪增长而自然消失。只要你的选择与你的主体因素(诸如人格特质、心智模式、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尚不在一条轨道上,你就一定会感受到困惑、迷茫和纠结。也许你会克制、压抑这些情绪,或者通过跳槽来暂时回避。但越压抑越折磨你,越让你感受到痛苦;而跳槽本身,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自我成长问题,即使通过跳槽,你的薪水上涨,职位提升。
如果你不愿意让这些困惑纠缠你一生,或者慢慢消磨你的斗志,直到你无可奈何,别无选择地接受。那就尽早行动起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吧。
一、了解自己人格特质的方法
(一)观察自己的“原生家庭”,并反思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过往经历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原生家庭”,并反思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过往经历。
人的心理发展首先要有生物前提,也就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许多个性特质必将遗传给你。另外,作为后天环境的重要一环,家庭环境对每个人的成长,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仔细观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看父母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价值观、行事理念、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等,你至少会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除了“原生家庭”,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还将受到家外环境的影响。认真回顾一下自己的家外成长经历,例如在学校的学习经历,诸如学校环境、老师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思考这些过往经历,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二)多听听他人的反馈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很难意识到的特质或问题,旁人却一眼能够看清。所以,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是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又一重要途径。
当然,要保证这种反馈和评价的客观性,也并非易事。有时候基于亲密关系或利益因素,他人的评价有失偏颇也在所难免。兼听则明也许是个不错的思路。
(三)借助性格测评工具
很多企业早已将“性格测评”作为员工甄选、录用的评价依据之一,以期挑选到最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加入到组织当中。对于各类“性格测评工具”,尽管存在一些争议,诸如工具测试的可信度不是太高,对于求职经验非常丰富的“面霸”们,完全可以根据应聘岗位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答案;每种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依赖测评结果;有些工具涉及的理论体系太过复杂,不易掌握和运用等等。但总体而言,这些测评工具还是为企业选人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作为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尝试一下市面上主流的一些测评工具。例如MBTI、DISC、PDP、大五人格、盖洛普优势识别测评、九型人格等等。只要你是如实作答,综合这些工具的测评结果,你一定会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根据人格特质,助力人岗适配
影响工作表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知识技能,教育水平,相关经验,人格特质,就业动机等等。在这些因素里,人格特质显得非常特殊,它就像是催化剂,一旦职业选择与自己的人格特质相匹配,就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显著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一位曾在百度担任高级培训师的朋友分享了一个她亲历的案例:
公司的运营部们有一位负责数据分析的女孩子小A,据她的主管领导反映,平时小A的工作很努力,绩效也还不错。但感觉与之沟通不太顺畅,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很难了解小A的情绪感受和真实想法。当HR部门为提升人岗适配度而征集测评人选时,主管将小A报了上去。
通过专业测评,发现小A的性格特质里最喜欢做的几件事包括:沟通、交往和取悦等。而她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包括:分析、思维等。
通过与小A聊天,测评人员进一步得知:
小A大学里学的是数学专业,但这个专业是她父母帮她决定的,她其实并不喜欢。小A求职的时候就在考虑,她是学数学专业的,如果想找一份待遇较高,而且专业对口的工作,进入互联网公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经过层层筛选,小A进入百度做了一名运营数据分析人员。
小A工作很努力,专业基础也比较扎实,所以工作绩效还不错。但小A说,她其实并不喜欢每天面对那么多数据,觉得特别的无聊。看到自己部门的每一个人整天对着一大堆表格,不停的在那里做分析,彼此之间很少交流,感觉死气沉沉的。小A说自己做的很不开心。由于运营部门旁边就是市场部,小A看到市场部的同事每天很欢乐,同事之间经常相互开玩笑,吐槽,有话直说,关系特别的融洽,这让小A很是羡慕。
尽管主管察觉到了小A的情绪不对,主动找其沟通。但小A顾虑重重,所以并没有向主管袒露心声。
这就是一个性格和岗位不匹配的典型案例。于是,公司对小A进行了岗位调整:
仍然在运营部,但岗位调整为运营里的项目推进和管理。这个岗位需要小A与每一个业务团队的领导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还需要设计各种项目推进活动来保证业绩的不断提升。
后来,HR部门在回访时了解到,调整岗位后的小A像是变了一个人,每天工作情绪高昂,劲头十足。在项目运营和推进方面想出不少好点子,进行了很多的小创新,工作表现非常出色。
根据盖洛普优势识别理论,如果你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那你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工作绩效,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行者知道,面对诸多现实压力,你可能被迫接受一份并不喜欢或无法充分发挥你天赋优势的工作。但无论出于何种求职动机,你被压抑的那一面会时不时提醒你它的存在。因为它就是你的一部分,所以你越压抑就越痛苦。在与自己和解的路上,想要真正解决职业选择的种种困惑和纠结,你就必须全面了解自己,尤其是你的人格特质,并据此不断修正你已经偏离的职业轨道。
而那时,你必将体会到天赋和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