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台北关渡自然公园 一个来自未来的公园&一种理想的城市与自然互动

在上城市环境教育的在线课程时,记得有一讲是亚洲四小龙,即台北,香港,首尔,和新加坡这四个在城市环境教育上较领先的亚洲城市。听到那课便回忆起两年前参观过的台北关渡自然公园。关渡自然公园位于基隆河和淡水河交界处,曾经是一片因海水倒灌而无法做农田的荒地。后经政府资助规划建设,NGO及社会志工二三十余年努力经营,成为一个自然教育、生态保育主题的湿地公园,现在由台北野鸟协会管理。其环境教育之成熟和城市与自然融入之融洽让我赞叹至今。

我在台中参加SAT科目考试后到台北旅游,因关渡公园盛名在外,就慕名前往。到时已是下午,但人熙熙攘攘,孩子和家长尤其多。大门和公园大牌子都是木质,装饰童趣,显得很亲切质朴接地气。

关渡自然公园给我的印象仿佛城市的田园交响曲,又如自然与人恬静美好的午后茶座。

一进公园就被葱葱茏茏的草木和精力充沛的儿童环绕。恰逢自然嘉年华,很多野鸟协会的志愿者和社会上志愿者在公园里摆摊开工作坊,供游人(主要孩子们)做手工、游戏,探索自然、宣传保育理念。印象最深是叫“蛙哉”的游戏,由关渡自然公园蛙蛙调查组主办,可以进木屋拿手电找青蛙,然后一个12岁的志愿小讲解员讲各种蛙的生活习性。蛙蛙小组还在头天于公园中发现蛇退的皮,便收集来给游人看。孩子们都饶有兴致,又怕又激动地摸着蛇的旧衣服。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活动是关于塑料微珠污染对水鸟影响的。项目的第一关是游戏,比谁能在地上捡起更多的微珠。之后参与者被领到二层,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会造成塑料微珠污染,这些微珠如何危害水鸟,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二层的窗口正对湿地,每个窗口前有望远镜和常见水鸟介绍供大家观鸟。游客还可以在留言板上随心所欲地写画减少塑料微珠污染和水鸟保护的方式,留言板上充满了孩子们稚嫩、丰富多彩的涂鸦。这便是我很欣赏关渡自然公园的一点:少一分观赏性、多一份互动性;少一点固定性,多一点创意和可能性。

顺着湿地边走下去,一侧对岸是城市的钢筋水泥,一侧是绿地、游戏坊,这种对比和融合给人说不出的奇妙。

当然关渡公园最主体的还是大片大片的湿地。湿地一向因其过滤、进化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公园中的湿地不例外,是巨大的生物污水净化区。湿地中有木栈道供游人走,两侧不时有互动型的介绍板,用卡通和日常事物介绍净化原理。野鸟协会的志工也会定时组织一趟湿地游,为游人一路讲解,从公园历史到路旁一种植物的趣闻。我恰逢那一天的最后一趟,走进湿地已是夕阳落山之时,烧红的云霞染去半边天,照着芦苇中黄牛旁的鸬鹚,和它身后参差的城市天际线。那么开阔辽远,那么静谧无言,鼓动出胸中想仰天长啸的欲望。就这样背靠着自然,面向着城市,怎么欣赏和感叹也不为过。身边的小妹妹们似乎也感受这种力量,拼劲全力地奔跑,再奔跑。

这大概就是所谓诗意的栖居了吧。有鸬鹚和候鸟的城市才是灵动的,有“荒地”与“杂草”的城市才是完整的,有人与生态互动的城市才是本真的。现在大部分城市也逐渐开始有绿化意识并将之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增加绿化投资,提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寻求公共环境改善云云。这些努力有很不错的成果,如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绿地面积从2006 年到2015 年增长了超过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增长了5 个百分点。 这些对于城市实体的绿化举措是很好的,但关渡自然公园更胜一筹的是它不仅增添了城市外表的绿色,更是为“绿化心灵”-增强人和自然的感情、环境意识-提供了可能。关渡公园将绿地和自然教育相融合,使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有观赏性,更有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正是在和自然积极的互动中、在自然教育活动辅助下,市民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当地自然环境的感情,亲身体会、学习为什么要珍惜自然。换作环境教育课程中的术语,就是有互动性的城市绿化更助于培养地方感和提高环境素养。这些软性、内在的绿化相比于实体绿化更珍贵且更可持续:园林绿地需要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保养维护,而地方感和环境素养的种子一旦植根,就能不断延续下去,带动一代代人绿化环境。

毕竟很重要的是,有12岁男孩给我们讲解树栖蛙和5岁妹妹在湿地中木栈道上奔跑的人类是充满希望的。旦愿在此管窥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台北关渡自然公园 一个来自未来的公园&一种理想的城市与自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