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如此不自由

早在唐代,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写文章应该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在唐代诗人中,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都有很多现实主义杰作,通过文字表达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不满现实等思想感情。

试想,如果杜甫、白居易生活在这个时代,恐怕他们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是无法面世的。

这样看来,倒是几千年前的思想、言论更自由,百家争鸣才能有百花齐放,而如今呢?仿佛在什么地方生活着一个专制统治下的别里科夫,成天战战兢兢,这也怕哪也怕,生怕出什么乱子。

其实,个人的生活离不开时代。书写个人生活,自然也应与时代接轨。

可如今的书写,却仿佛是戴着镣铐跳舞,处处受限制,丝毫不自由。

辛辛苦苦码的字,说锁就锁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不对。

有的明明只是自己的生活记录,却也不知道触碰了什么红线。

这样的限制,很没意思。

文字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生活的。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活中的枷锁已经够多了,书写者之所以热爱书写,在于一份自由的表达。

如今却处处受限,一字不合就要被锁。大家都小心翼翼,有些话题只能不触碰,有些字只能用拼音代替,有些词只能隔开……尽管如此,还是难逃被锁厄运。

岂能如此不自由?

这是新世纪,社会进步到今天,“自由”一词已成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却发现只是贴在墙上。

倒底在慌什么?

为什么不能自由表达?如果触碰底线固然应该制止,可是没有触碰也不能自由,这样的做法让人怀疑。

倒底是谁在限制文字的自由?是人还是机器?机器是机械的、生硬的、冷漠的,而机器不是人发明的?人掌管的吗?人的分辨能力去哪儿了?

《费加罗的婚礼》剧本中有句台词“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我想说,若书写不自由,则书写无意义。

而热爱书写,养成书写习惯难以改变的人,怎么办呢?也只有继续戴着镣铐跳舞,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那些索性不写也罢,要记录,就如人间草木所说:

“记录那些值得活着的事情,节气和植物,人情和果蔬,诗歌和音乐,树花的绽放野草的隐忍,生命的倔强意志的顽强,一切接近爱的翅膀,一切迷途一切豁朗,一切黑暗一切光明,记录光和水和云,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永恒的,记录笑和泪和念,那些流逝的却不消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岂能如此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