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IMAGE的半年

part 1 因为念动,所以行动

一休老师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人。我们第一次电话,她就和我说:我要把视觉笔记这个行业做的很有前途。她和我们一起畅想了很多未来:我们要出书,要创周刊,要做认证,还要创立画笔记城市站。当时我们都听得热血沸腾,仿佛美好前景就在眼前。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样一步一步去实现它。

去年年底,我在给一场活动画笔记的时候,有个朋友走过来和我聊天。她说:“球球你知道吗,其实我也是画笔记的学员。”我很惊奇,因为我从来没有听她提起过。她不好意思的说:“上完课之后,就没有再提起笔练习了。不知道该怎么样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想创立一个线下的组织,把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召集起来,互相陪伴成长。当时其实没有想很多,只是想给到这样有着同样热爱的朋友们,一个可以归属的地方。

当我萌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了一休老师说的:画笔记城市站。我根据我最熟悉的头马为组织基底,构建了这个俱乐部最初的形态:有这样一群喜欢视觉笔记的朋友,同时也不拘泥于只是闷头创作,而是愿意通过演说的方式展示自我。我们每个月组织一两次线下活动,大家一起碰撞交流。

有了这个初步的想法之后,我惴惴不安的和老师约了时间电话。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也许这个只能停留在我一个想法里。一休老师鼓励我说:我们就先去试试嘛,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呢?就算失败了又怎么样呢?大不了总结经验再来第二次。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最后把俱乐部的名字定为了:IMAGE。这既是我们平时画视觉笔记的五步法,也是印证着我们视觉与图像为主要特色的意思。

我开始了最初一些不起眼的小行动:比如和我周边认识的人都开始说这个事情,抓住一休老师年度复盘的活动机会进行宣讲,把一些支持我做这件事情的人拉在了同一个群里,琢磨着写一篇推文出来帮助我更好的解释我的想法。当我开始慢慢摸索着往前走的时候,我发现生活自然而然的,就会推着你在这条路往前走。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part 2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继续往前走好了

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要不算了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和其他人讲我想要创会的想法。很大一部分人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呢?画画和演讲,怎么可能融合在一起?它们一静一动,根本性质就不同。有人和我说,你们日常活动是什么?是一群人围在一起画画吗?还是一个人在台上讲,一群人在底下画下来?

我很努力的和他们解释:不管是演讲还是画画,它们都是自我传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肯定有办法融合在一起的。然而当时这个解释太过抽象,没办法吸引其他人的兴趣。久而久之,我也在想:我的想法是不是错了?我对这个线下组织的构想,是不是太天真了呢?

我躲了差不多两个月没敢出来组织活动。直到3月下半旬的时候,被小伙伴催促:我们什么时候恢复活动呀,我才硬着头皮开始筹备。可是刚开始活动,就遇到一个打击:我们原来定好的活动场地,关门了;紧接着我发现没办法凑齐一场完整活动所需要的角色。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才顺利的办完那次活动。但是活动中物料不齐,设备和PPT出现问题,活动人数少,都给了我打击。

直到4月份,我们入会的人数都不足十五个。每当别人问起我来,我都挺着脸说:我们现在挺好的。去其他俱乐部客串的时候,听到他们创会的传奇故事,比如一场活动入会十多个人,一个月就创会完毕。我就在想,难道我的image俱乐部,这么不吸引人吗?还是我自己身为创会者,本身就很差劲呢?

但是我的身后,还站着十多个小伙伴呢。他们选择相信我,加入IMAGE,把钱交给了我去运营这样一个组织,如果我放弃的话,怎么去面对这一群信任我的人呢?于是我在微信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继续往前走好了。

Part 3 总会有小成就出现,让你不枉此行

虽然组织活动前期,总会觉得压力很大,担心角色凑不齐,担心宾客来太少,担心自己会让其他人失望。但是每一次细看,都会让我觉得很惊喜。最大的惊喜,就是我们坚持每一次活动,都来一次干货满满的工作坊。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展过的视觉类工作坊主题有:绘制年度复盘、视觉笔记入门、海报制作、视频技巧、同传分享、画卡片和视觉-心灵疗愈,我敢十分肯定的说:我们一定是全广州最专注且专业于视觉探索的俱乐部。而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有一群自带宝藏、愿意探索、乐于分享的会员小伙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现在的骄傲。

第二个成就是:在这里,我推动了7个以上的小伙伴尝试了视觉同传。让她们感觉这一件遥远的目标,都变成了原来现在就可以去做的事情。甚至,我带领了洋洋和开儿,三位初生牛犊,就尝试挑战了500+人次、10场工作坊、24米长的峰会同传。这在前几个月,还是一件我不太敢想的事情。甚至在别人和我提议这件事的时候,我第一反应都是:这不一定做得成。然而,我们做到了。

第三个成就是:我们第一次线上活动,就办出了我们有史以来最高的水平,当天直接入会10个人,我再也不用羡慕其他俱乐部了。这个开放日给了最开始不明白演讲和视觉之间关系的人一个最好的答案:同样都是表达的方式,他们原来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图片式的演讲,帮助我们更好的将画面与故事转化串联,让我们的语言充满画面感,也让我们能更快通过图片理解演讲者的信息;而视觉类的工作坊,则需要借住演讲的逻辑与结构,才能更好的相互交流思想与技巧,告诉大家原来画画还可以这样帮助自己。而整场活动通过同传纪录,不仅有趣,而且让人忍不住反复回味。

part 4 吸引力法则:同频的人总会来到你身边,和你一起同行

我数了一下,自从我发布了第一条与IMAGE有关的推文,因为对视觉笔记感兴趣而加我的微信的朋友是167人。在这167人中,我认识了无论是英文、演讲、画笔记还是领导和组织力都很优秀的洋洋,认识了活泼开朗的开儿,认识了一直在摸摸挖掘自己的榴莲,认识了认为可以靠画画治愈自己的松泰,认识了想从0开始学习的露露,认识了视频达人、省电台的步青,认识了一直在各种公益组织做着有意思事情的诗韵,还有好多好多人(原谅我无法一一数出来)。

在我最开始想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以为我只有自己。6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原来我身边有了这么多宝藏和资源。有一次我和洋洋聊天,我说:真的很幸运认识你。洋洋说:正是因为你把这件事公开去做了,我们才能够看到。

part 5 未来

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去告诉全世界你要做这件事情。

生活会推动你,导师会指引你,相信你的小伙伴会站在你身后支持你,同频的人会来到你身边成为你的战友。看不到前面的时候,就蒙着头往前走就好了,挫折也只是你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未来,我还想和大家一起,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我想在俱乐部内部,和这一群大神在一起,一起相互探索更多视觉和演讲、和工作、和生活链接的可能性;想发明各种好玩的玩法,想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一个有颜有趣有料而且专业又创新的组织。

我还想在俱乐部外部,鼓励各个城市的小伙伴,在北京,在深圳,在上海,在成都,在各个地方,都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组织,同频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城市,找到伙伴,一起碰撞交流,都能心有归属。

我们甚至还可以每年举办峰会,来自全国各个城市的小伙伴,实现网友见面,欢聚一堂。一起交流作品,一起分享故事,一起探讨思想,一起举办有意思的活动,一起创造未来。

未来,还有很多种的模样,我会怀着期待的心情,和大家一路向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IMAGE的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