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刘慈欣最近地气的作品

大刘再一次火了,因为《流浪地球》,中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来了一次高潮盛宴。早在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是刘慈欣一个人将中国科幻文学推进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当时我还觉得这句话有点夸大,毕竟中国人还是比较谦虚的。但是今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再一次用一部作品将中国的科幻电影推到了世界水平,除了崇拜还能说什么呢?

今天我推荐的不是《流浪地球》(喜欢这部电影的同学应该也不用我安利了),甚至不是大刘的成名作《三体》,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球状闪电》,这本书出版于2004年6月,彼时的大刘还只是一个在小众科幻圈子里刚刚出名的作者,远远不是现在火爆的新闻人物。但是《球形闪电》作为他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一,能够看出当时他的笔力已经非常强劲了。

《球形闪电》和他的另一本书《全频带阻塞干扰》脱胎于一部已经流产的关于近未来战争形式的长篇小说构思。简单的说,本书讲了主角“我”针对球形闪电这一自然现象的追索,一步一步的假设,一步一步的验证,最终发现它的本质的故事。

开篇的序言写了主角与球形闪电的相遇,冰冷诡异的叙述风格,突如其来的悲剧情节,异常的吸引人---

“这时它来了,是穿墙进来的,它从墙上那幅希腊众神狂欢的油画旁出现,仿佛是来自画中的一个幽灵。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

“当眼睛因为强光造成的暗雾散去后,我看到了将伴随我一生的景象:像在图像处理软件的色彩模式中选了黑白一样,爸爸和妈妈的身体瞬间变成了黑白两色的,更确切地说是灰白色,黑色是灯光在褶皱处照出的阴影。那是一种大理石的颜色。爸爸的手仍旧向上举着,妈妈仍旧倾身用双手抓着爸爸的另一条手臂,在这两尊雕像的面容上,那两双已经石化的眼睛仍旧栩栩如生。”

主角为什么那么坚定的追寻这个困扰了科学界很多年的自然现象,那一晚,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他将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

全书还有另外两处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其一是男二号丁仪的出场,这个狂傲的家伙在全书中多次强多了主角的风头,甚至让我一度怀疑到底谁才是主角---

“到基地后,丁仪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我们为他准备的资料,然后就开始演算,他好像从不使用电脑,只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算,很快,刚为他准备的办公室中就像他家里一样到处散落着白纸片。他计算了两个多小时就停止了,搬了把椅子坐到试验场上,不停地抽着烟斗,那与夏夜萤火虫一起闪灭的小火星成了球状闪电研究的希望之光。”

一个具有两个博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的天才,一个一级教授,科学院院士,而且是最年轻的院士,曾是国家中子衰变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因为一项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一个绝望研究的课题面前的救世主,困扰了科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这个家伙一晚上的时间就给出了正确猜测。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情节是苏联试验场的出现,苏联这个解体了的巨无霸在科学探索的路上真的走出了太多条让人着迷的路径---

“你们只需要知道,我们所在的地方,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球状闪电研究基地,在这里,对球状闪电的研究持续了近三十年时间,最多的时候,曾有五千多人在这里工作,苏联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卷入过这项研究。你们能想象几层楼高的白金电极吗?它当时就安装在这个台子上面。”

“这种闪电试验进行时,地面上地动山摇,闪电在地下产生的臭氧排到地面,使这方圆百公里的空气都有一股异常的清新味。在进行雷电模拟的同时,还开动磁场发生设备、微波激射装置和大型风洞,模拟各种条件组合的闪电,再把结果输入巨型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部分试验的各种参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自然雷电的极限条件,超强度的闪电被放置到迷宫般复杂的磁场中发生,或放到能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小湖泊沸腾的微波辐射中发生……”

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要不然失去了那种震撼的感觉,好书推荐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在最后说点好玩的事情。

大刘曾经将长篇科幻小说分为完全架空创造新世界和与现实交融两大类型,而他本人是比较倾向于后者的。在球形闪电出版的时候他曾经开过一个新闻发布会,曾说中国的长篇科幻小说要想真正腾飞需要几本卖出几百万册的长篇小说,以及由这些书产生的一两部票房上亿的电影或者在CCTV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目前看他自己就把这两个需求都做到了。

呵呵呵,果然是靠一个人将一个类目提升到国际水平的家伙,请收下我的膝盖。另外有一个好消息,《球状闪电》在2015年就有电影立项,这次借着流浪地球的东风,说不定能够真的拍出来。

跪求转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球状闪电》刘慈欣最近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