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镜观点 | 知性女的职场三大灵魂拷问

老同学邀请写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一方面我的职场经历平淡无奇,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另一方面则担心不小心写成鸡汤文。后来还是答应下来,一方面是盛情难却,另一方面,也正好借此机会记录一段心得体会。

进入正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职场经历。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国际4A,从事市场公关工作。大约4年后,因家庭关系从北京移居深圳,进入一家本土互联网大厂,继续从事市场公关工作。

在这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了近6年,也就是毕业10年后,我去了一家公益机构,担任品牌公关负责人。2018年年底,受第一份工作老领导邀请,重新回归代理公司,在深圳组建团队,拓展业务,一直至今。

前几日,一个和我同期离开互联网大厂的老同事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白云苍狗,我在下面留言,说过去的3年,感觉像过了10年。

那是我近期最真实的想法。离开了大平台,在初创公司从0开始,从办公场地到员工招募,大小事宜全都要亲力亲为,要考虑降低成本,也要考虑提升利润;要考虑团队架构,也要考虑业务长短期布局……所需要操心的事情倍数增加,当然,这一路闯关打怪也解锁了许多技能,个人的成长也是肉眼可见的。

今天我主要想和职镜的新老朋友们分享在过去这2年多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01关于职场心态

/

我们这一行,是比较典型的甲方乙方市场。在我所接触的大部分市场公关人眼里,进入大公司负责某个业务成为甲方是职业的理想选择,是职场的进阶,很少有人在大甲方工作若干年之后,逆向回到乙方代理公司。

从这种角度,我可能显得有一些另类。当很多人不解地问你,为何做这样的选择,怎么想的?开始我只是简单回答,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小团队也有小团队的乐趣。然而,暗流涌动的社会压力也曾让我一度对家人隐瞒离职的事情。

在多次直面内心,反复追问之后,我想得越来越清楚: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在什么位置,而在于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否能够为工作相关的上下游伙伴真正地带来价值,多方共赢。这个过程,也帮助我逐渐清晰了要在深圳这个市场当中打造怎样一支团队。

在这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中,我顺便想明白了一些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年人的自由,从拒绝开始。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老好人”,不太会拒绝身边亲人朋友,有时候哪怕是一个陌生人的求助。这种状态一度让我非常疲惫,尤其是在某大厂工作期间,很多人都以为你认识全厂的人,熟悉全部的产品和业务,所以时不时地收到各种咨询求助,绝大多数时候我会尽力回应,有时候甚至用业余时间去了解自己也是第一次听到的产品,理解后给予回复。

这种状态在我重回代理公司后,也一度带给我困扰,客户提的一些需求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擅长或承诺的服务的范围,硬着头皮去做,最终虽然也能完成,但往往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有时甚至没有利润。

身心俱疲之余,我向朋友倾诉,也开始去看一些“职场经验分享”文章。在某一天看到刘润的一篇文章,如醍醐灌顶——成年人只有学会体面地拒绝,才有自由可言。

是的,我们的生活、工作最终将到达何处,是由一连串的选择构成的,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拒绝的勇气。学会拒绝的过程,也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用得体的方式卸除不必要的外界压力和干扰,然后去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尽力做到极致,这才是值得的人间。

在想明白这一点以后,接到新的客户需求,我们不再随时响应、立即投入,而是有所选择。有一天我同事开玩笑说,我们现在也是可以选客户的人了!我能感受到团队发自内心的欣喜,拒绝其实是聚焦,在人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聚焦才能打穿,做出自己的特色。

02关于职业选择

/

最近和团队做年度工作复盘,基于某个同事过去半年的一些不成熟的职场表现,我和她推心置腹地聊完后,心有感慨地对团队说了一句话:职场是成年人的往来,对职业有所敬畏、有所规划,有所行动,有所坚持,才可能最终有所收获。

那,当我们在讨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是在讨论什么?

于我而言,工作13年,任职4家机构,服务过商业公司,也服务过公益机构,享受过大公司的光环,也为小团队的灵活而兴奋。驱动决策的因素中除了收入,更多是那虚无缥缈的所谓“兴趣与自由”。一路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虽有贵人相助,但因后知后觉,最初的10年并没有真正想明白什么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希望实现怎样的职场目标。

在深圳独自组队的这两年,有点“为母则强”的意味,要考虑怎样为每一个愿意入队一起拼搏的人制定规划,创造机会,一起成长,我才开始真正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

选择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甚至可能通勤时间也会成为取舍关键。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只说自己有感触的两个点。

■ 喜欢的是否就是合适的?

兴趣固然重要,但真实的情况是,能够将热爱变成职业/事业的人是很少的少数,最终能取得较好成就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个人的看法,除非极有天赋或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家里有矿),选择职业方向,更多还是看性格与能力的匹配度。

团队有一个女孩,90后,在进入职场的早期就想明白自己更擅长做面向企业的B端传播,沉稳的性格的也让她在这个需要大量案头工作的岗位上如鱼得水。我见她日常喜欢综艺爱追剧泡微博也追潮流,曾经问她怎么不去做C端面向消费者的传播?她说,C端传播好玩容易上手自然是有吸引力的,她当然也有兴趣,但喜欢和合适的其实是两回事。

仔细分析,她个性的沉稳,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慢热,慢热型人格从事C端传播并不占优,因为C端更重创意,要燃要炸,并且创意玩法迭代快。

我从这个同事身上得到启发,在面试招聘中,降低候选人对于工作兴趣的要求,而是更重视性格和能力的评估,看他是否有潜力、有优势。

■ 大平台还是小公司?

大公司还是小平台,对于不同阶段的职场人和不同职业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初入职场在一个有着成熟流程体系、注重“传帮带”的专业公司中历练,是非常好的开始,帮助我树立的职业观——专业、敬业、不断精进,培养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些都让至今我受益匪浅。

后来在互联网大厂,我充分体验了跨部门协调沟通的种种,对一个复杂公司运作有了切身感受。但由于分工细化,螺丝钉感也非常之强。

同时,平台带来的优势确实无可比拟——你有机会快速和各种组织机构建立联系、达成合作。小平台能带来的是更多的自由度,其实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要考虑更多,且要成为多面手。

如果有人问我,我会建议漫长的职业生涯,不妨各种经历都体尝一下。如果一定要问如何抉择,我建议重点考虑:

◆  所从事的岗位是否有机会不断提升技能,可以沉淀经验,形成一套在其他平台也可以复用的工作方法?

◆  所服务的平台及业务的边界是否足够大,能带给你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与可能?

◆  团队气氛是否友好,是否有优秀的领路人,在你感到困惑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你启发?

一份工作,如果上述中有一条明显占优,就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团队有一个同事,从澳洲悉尼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在一家大型商业地产公司品牌部实习半年,即将正式入职,看到我司招聘启事,最终决定接受薪水降低的offer加入我们团队。

我问她为何这样决定,她说,品牌市场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一个甲方,又缺少专业团队负责人给予指导,并不是一件好事,她说综合评估我们公司服务的都是头部企业、团队气氛和“传帮带”的传统将可以给她提供很好的职场学习机会。我非常欣赏她的判断和抉择,事实上,加入团队一年多,我看到了她明显的成长和进步,我也相信这份职业开端可以为她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3关于团队及个人影响力打造

/

这个话题听起来很虚,但当你需要独自担当起一个业务板块的时候,真的非常重要。

前面提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如何为工作相关的上下游伙伴真正地带来价值,影响力的打造实际上就是,如何让各方感受到你的价值,一个团队亦是如此。

对利益相关方进行拆解后,如何做,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以我们的工作为例,我们团队在公司属于客户团队,内部会有媒介团队、创意团队、HR团队、财务团队、行政团队等提供支持,外部则主要是协同团队成员及链条上的各种第三方伙伴,共同服务好客户。

我会要求团队每一个同事,尊重所有利益相关者,学会换位思考,以结果导向推进工作,过程中保持灵活机动,以人为本。从目前各方反馈来看,收效还是不错的。

而我自己最大的一个心得是,在新人加入的初期,一定要清晰地传递团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要求,并且在日常执行中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校正。这样的做法尤其是对社招的成员来说,开始并不好受,但经过磨合期,就会进入加速期。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分享。不知不觉竟然写了近3500字,远超出了之前的计划。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如果能够带给点开此文并耐心阅读的朋友一点共鸣,将是我的荣幸。

最后想说,职场是一场修炼,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到达何处,但认真对待每一次职场相遇,就不枉费岁月光阴。与各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镜观点 | 知性女的职场三大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