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一现象的评论

对于越来越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这一现象,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我个人也表示非常支持。。这样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无数场视觉上的盛宴,而且通过影片这种新颖的视角,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快捷的了解小说的背景,内容和情感。在进行改编的时候,大部分导演都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一些用现代影视技术无法做到的情节进行删减和增加。

  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他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而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是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本部影片真挚而有深度的表现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是不幸的,生命只能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

  1995年由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改编自1811年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李安执导的这部电影节奏把握得当,细节疏密妥贴,每场戏的取舍和长度都非常电影化。同《铁皮鼓》,《卧虎藏龙》,《日瓦戈医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都是非常成功的。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从来不少见,但近年似乎特别多,不但有畅销小说也有经典名著。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没有让人想到的是,最先翻拍的竟然是韩国人。还有《我想念我自己》,《莫特德柴三部曲》,《布鲁克林》,《性本恶》等多部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中国在这方面也从来都是不堪落后的。像饶雪漫的《左耳》,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有《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那一曲军校恋歌》,《他来了,请闭眼》等一系列小说也被搬上了银屏。

  但是在小说如此高频率的被搬上荧屏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反对理由有三:其一,有些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商业利益和收视率,迎合大众口味,在影视中加入了很多低俗趣味的东西,像婚外情,婆媳矛盾,使改编后的电影与原著小说相差甚远。二是由于小说太长,短短100多分钟的电影无法展示全部剧情,就只能对其进行删减,但是有些影片对剧情把握不当,造成影片混乱。列如最近改编的《左耳》这部电影,剧情混乱俗套,进展太快,莫名其妙。有网友呼吁应该把心思放在情感的传达上,而不是一味地推情节。三是影片表达不了人们对小说的期许。在小说中无论是英俊帅气或高贵冷峻的男主角还是高贵优雅或可爱浪漫的女主角,影片对人物的特性表现不可能有小说那么彻底,对于表现人物的神韵方面也有很多不足。这些影片满足不了观众在小说中得到的满足。

  中国现多改编比较经典,好看的言情小说,但是由于影片达不到人们的预期,主角和小说里面的形象相差甚远,甚至有些拍的很烂。所以有网友不断喊停,甚至有些网友呼吁不要再糟蹋好看的小说了,不要再让明珠蒙尘。而且改编的大部分都是言情小说,有深刻内涵,丰富历史印记的经典名著却涉及得很少,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和丰富精神世界方面还有些许欠缺。像《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一系列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影片很少表现《西游记》想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大都是以搞笑为目的,失去了原著的精髓和思想。

  小说改编成电影或是电视剧,使小说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走进人们的视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于一些不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影片满足了接受文化的快捷性和直观性。但是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使这一形式在某些方面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积极性和正面性。希望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守住商业和文化良心,继续以这新颖的形式打造出国民的精神食粮。拍出更多的既喜闻乐见又有知识涵养的好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一现象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