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的人叫杨玄感,也是弘农杨氏的人,他祖爷爷杨暄是北魏的辅国将军,爷爷杨敷是北周的刺史——豪门家世嘛,好理解。
杨玄感他爹叫杨素,北周时期就是车骑大将军,先后参与了攻灭北齐和平定南陈的战争,在此期间还很有眼光的站了杨坚的队。隋朝建国后,杨素平定内乱,征讨突厥,仍是战功赫赫,被封了上柱国、越国公;杨广谋划上位时,杨素也是主力支持者之一,帮助平定了小弟杨谅的叛乱,位列三公、太子太师。
光说杨素你们可能没啥感觉,整个八卦你们就来劲了。
李靖的老婆,风尘三侠之一的红拂女,原本就是杨素府上的乐伎。李靖借着拜访杨素的机会,夜里把红拂拐了私奔,这就是红拂夜奔的故事。杨素知道了,索性成人之美,反而推荐李靖去做官。
当然这是杨素诸多成人之美的案例之一,成语破镜重圆和成人之美都是从他这来的,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
杨广即位的第三年,杨素死了,长子承袭爵位,这就是杨玄感了。实际上老子红的发紫,儿子跟着享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杨坚还没死的时候,杨玄感就已经是柱国了。
杨广这次东征高句丽,安排杨玄感负责在后方督办粮草。杨玄感一直磨洋工,三天两头故意耽误事儿,东征大军时不时就被坑的饿肚子。杨广派人来问,杨玄感就说是水贼太多了。反正那会农民起义遍地都是,这种借口可信度很高。
又过了几个月,杨玄感正式造反了。
这样一个仕途顺畅的皇室宗族,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造反,其实是比较令人费解的。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杨素过于得势,权势过大,朝中很多官员都是他的亲戚什么的,所谓功高震主,所以被杨广猜忌。杨素死后,杨玄感仍然被杨广猜忌,总想找个借口办了他。杨玄感左右琢磨,索性趁他东征先下手了。
这是个乍一看非常符合逻辑及一般认知的理由,且放在任何朝代都成立,但唯独在北朝隋唐这轱辘不行,因为这段历史都是同一伙人书写的,朝中很多人都是亲戚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杨素的党羽再多,那也没有独孤家、二李家、老于家、老赵家多,何况本身就都是出自八柱国府兵系统,往根儿上刨都是朋党,哪来的什么党羽一说?
这里我们也先埋个坑,后面讲到一个阴谋论的时候你们再来看合理不。
杨玄感谎称来护儿的水军造反——来护儿:黑人问号脸——宣布隋军的粮草基地河南黎阳马上进入紧急状态,实行军管,然后在周围郡县募集乡勇兵丁,扩充反叛军实力。其中有一个人,在隋唐历史中的出镜率很高,这个人叫李密。
李密是西安人,祖籍在辽阳。他的曾祖就是西魏第一代八柱国里的魏国公李弼。
李弼一直跟着贺拔岳和宇文泰混,公元537年,东魏高欢带了20万大军杀到陕西潼关,宇文泰当时手底下还不到一万人,很多人瑟瑟发抖。李弼力主在沙苑地区设伏,待高欢大军进入伏击圈后,李弼带人急袭,将敌军拦腰切断,然后在另外两个柱国于谨和赵贵的配合下,将高欢大军穿插分割包围,光俘虏就捉了7万多人。
这就是不太著名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案例——沙苑之战。虽然中学历史课本上压根没有,但沙苑之战成功保住了西魏政权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从某种角度上讲,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此战的战术主谋、操刀主将李弼自然是居功至伟,成功晋升国家顶级将领序列。
李弼死后,他的次子李晖因为是宇文泰的姑爷所以越位继承了魏国公、柱国的爵位,长子李曜(音要)只好另封为邢国公。
李曜死后,他的次子李宽被封为上大将军、蒲山郡公,这就是李密他爹了。
唐德宗的时候,有个宰相叫李泌,是李弼的六世孙,是李密的堂曾孙,可是是李弼家后世中官做的最高的人了。
家世如此,李密一开始也是承荫了父亲的职位,在宫中做警卫官。有一天杨广看见李密,觉得他的长相令人不太舒服,就让宇文述撵他出宫。
皇上下令,宇文述不敢不听,但他又不敢明目张胆的得罪李家,想了想,跑去跟李密说:老弟啊,我看你天资聪颖,不该在警卫这种工作琐事中浪费时间,还是应该多读书早点出人头地啊!
情商爆棚。
李密听了很受用,你想啊,皇帝身边的红人大将军特地跑来跟你一个警卫说多读书早点考功名你肯定行的,你是那个警卫你会怎么想?
于是他真的把警卫官的工作辞了,回家专心读书去了。
李密常常骑着头牛出门去拜访名师,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杨素。杨素跟李密一接触,觉得这家伙有前途,于是杨家子弟就跟李密结交了——其实就算没这一出,杨李家结交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杨玄感这次造反,就把李密请来做军师。
李密一来给杨玄感指了三条路线。最优选择是主动出兵东北,占据幽燕一代,切断东征大军的退路,把杨广堵在关外当流亡皇帝;其次是退居潼关,占据地利险要跟隋朝打持久战;最次是就近去打洛阳,尽快拿下政治中心,但这么个打法有什么效果不好说。
杨玄感想了想,觉得李密正好说反了。他觉得打洛阳才是首选,毕竟皇亲宗族朝臣家眷什么的都在那,拿下洛阳才能绑架权贵、立威震世、号令天下。
李密说:由阿the暴丝。
于是杨玄感就发兵洛阳,进展一开始还比较顺,后来等政府军反应过来了就比较缓慢了,一直也没打下来。
那头杨广正让人填土造车呢,一听说后方粮仓造反,慌的一批。不过他确是个爷们儿沉得住气,他悄悄的召集各路将领,悄悄的安排退兵事宜,为了不让高句丽有所察觉,所有阵前营寨的物资、装备、军械、器具统统留在原地不要了,只把人尽快撤出来。
高句丽那边每天绷着跟隋军互掐,突然发现隋军不来了还有点不习惯,派人出去打探,回报说隋军阵营齐整,高句丽心想嘿小样儿还想诱我的敌我精的跟猴儿似的。
第二天,隋军还没来,高句丽又派了人出去打探,回报说隋军还那样儿,开始有点嘀咕。
第三天,隋军还没来,高句丽这次索性派了几千人出去有枣没枣打一竿子试试,但是又不敢真去打,担心有诈——毕竟他们对诱敌深入是很有心得的——只是走走停停,隔着小一百里地也不敢太靠近。
一直走到辽河边上,高句丽才发现隋军不是在诱敌,是真撤了。这时候隋军主力早都渡过河了,只有后军一点人还在擦屁股。
高句丽一边捶大腿一边赶紧招呼人过来追击,等组织好人马再过来,隋军还没渡河的就只剩了老弱病残几千人。
虽然没杀伤多少人,但是高句丽这次可是发了财了,隋军不要的物资器具捡了不少,比过年还富裕。
杨广的第二次东征,以给高句丽发一大红包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