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上影院的奇妙经历|《波斯语课》|扩展书单

陷入空洞爬起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日程排满,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填补无聊感。2、3点才感觉到困意的我翻来覆去地想着。于是抓起一旁的手机,寻觅电影。

对波斯挺有好感的,BBC纪录片《波斯》里圆润庄重的清真寺,充满帝王对其妻子思念和浪漫色彩的陵墓。琉璃、马赛克徐徐铺展,光影交错,恍误入另一个世界。从中心几何发散的图案,颇具曼陀罗的舒缓色彩。当然,这只是穿越政治的艺术之美。大街上从头到脚女人的黑袍,是沉默和压抑的。

说要用一张张电影票做出选择,也就果决地购买了这饱含着血泪的影票。不想让无厘头的影片占据了宣扬人性之善、和平与爱的电影市场。影片开头的枪决声,纳粹的吆喝声,震撼又悲恸的音乐,在空旷的影厅里回响,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我和历史。我不算很孤独,但也禁不住害怕。从圆桌派“孤独”那一集,发现了一个人看电影的好处——没有同伴激动地抓着你,与你分享的打扰,只是一个人沉浸于眼前荧幕里的世界。安静却不沉默。

电影海报

在《丽芙卡的信》和《安妮日记》里的一些句子渐渐生动起来,“胸前鲜艳的黄色六芒星已说明了一切”,在影片中囚犯转移时黑压压的人群里,他们胸前的黄色六芒星虽残败不堪,却也显眼可见。乌黑健硕的德国牧羊犬,在一旁大声地催促着囚犯的行进。集中营里铁丝网、营房、劳动环境,原来是这样子的。冬日里犹太人的叹息化成了悠长飘散的白气,纳粹用力的剁脚声,万字符“卐”(Hakenkreuz),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的纳粹礼在影片里有了充分的展现,原来那段历史是这样的。

著有《活出生命的意义》,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活下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是活下来的小部分人之一。先前听过他的书,在“面包和死亡不知道那个先到来”的情况下,他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开创了「意义疗法」。书里讲到集中营里的好奇心(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寒风中会怎么样?)、艺术生活(意大利咏叹调、诗歌、感叹晚霞的美丽)与精神生活(祈祷、科学争论、精神降神会),我看到了人们的乐观与挣扎,为集中营的生活寻找「意义」的奋力和艰苦卓绝。

樊登有讲过他的书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厌倦所带来的问题比焦虑带来得多。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人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厌倦

《思维的囚徒》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延续,是「意义疗法」在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寻找生命意义的7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影片结尾美国盟军攻入了集中营,解救了存活下来的少数。我心想,美国大兵那时所读的,或许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吧。《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本因为二战而成名的书。在此引用梁文道的讲解:“美国军方为了提高美国士兵的文化素养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会向前线寄书,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就是这些士兵所知道的时代,也是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国将面临的时代。他们像盖茨比一样,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心爱的姑娘,来到战场,盖茨比和他们是如此贴近......”

黑压压的森林

一部电影可以是一个契机,协助你翻开历史厚厚的大书;可以是一记警醒,提醒我们了解了多少,又忽略了多少;也可以是一截链条,串联起你所知的和你所不知的。

真是奇妙的一段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上影院的奇妙经历|《波斯语课》|扩展书单)